廣告

核電歸零90天!核三重啟公投開打 台灣能源危機與挑戰一次看

能源
2025/08/12 07:30
芮內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核三廠2號機在今年5月18日凌晨除役後,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不過,隨著AI熱潮方興未艾,資料中心及半導體用電量龐大,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自然也面臨供電挑戰,尤其台灣能源超過90%依賴進口,為避免遭能源鎖喉,核電被視為具有戰略韌性,由民眾黨提出重啟核三公投將於8/23登場,能否讓台灣核電起死回生,成為外界矚目焦點。

核三廠2號機5/18正式除役後,民眾黨團發動「核三重啟」公投。資料照片台電提供 zoomin
核三廠2號機5/18正式除役後,民眾黨團發動「核三重啟」公投。資料照片台電提供

核三重啟正、反方各有論點

根據目前已進行完的3場辯論會,正方代表主要論述為核電發電成本便宜,且是乾淨穩定的能源,清大教授葉宗洸認為,1座核電廠可提供5~6%電力,且核電廠耐震能力是台北101大樓2倍多,政府明知道核電發電成本1度只有1元半,台電花錢買進再生能源的電力,風電成本每度6.5元,太陽光電每度4.8元,台電怎會不虧損?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則表示,核電是便宜、乾淨且穩定的能源,若台灣海峽被封鎖恐有風險,核三廠延役可帶來「救命的電」,且台灣有今天的經濟成就,要感謝有核電廠。

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說,核電廠重啟或延役,都須經過嚴謹檢驗程序,僅以籠統概括性的概念討論,無法進行真正的科學驗證,「把核電重啟講成好像是一件不用花很多錢,同時非常容易的事,對台電是不公平的。」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核電有兩大風險,首先是台灣在地震帶,核三地質有斷層經過,另外有地緣政治風險;第二是成本,包括重啟費用,尤其是延役經常超支,核子事故保險也會墊高成本,以及核廢料,核三公投是將成本丟給屏東人。

興達新1號機將是填補核電缺口的供電來源之一。台電提供 zoomin
興達新1號機將是填補核電缺口的供電來源之一。台電提供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

核電約佔台灣供電量6%,台電主要靠新增燃氣機組接力上陣以彌補核電缺口,其中核三廠一號機除役後,約95萬瓩缺口由民營豐德電廠第三號機替補,發電量約110萬瓩;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則規劃由「大潭7號機」、「興達一號機」、以及今年下半年加入的「興達二號機」與「台中新一號機」,共計約480萬瓩燃氣機組來填補。

據了解,台灣能源正朝向「532」能源結構目標邁進,也就是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但截至目前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仍落後,預估今年底僅可達到15~16%,根據經濟部規劃,除持續推動技術較成熟的太陽光電、離岸風電,亦加速推動地熱、小水力等多元綠能,預估2026年11月起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可達20%,之後逐步提高,預估2028年達23.4%,2030年約可達30%。

以經濟部能源署資料顯示,去年台灣發電量以燃氣佔比42.4%最高,其次為燃煤39.2%,再生能源佔比為11.7%。其中再生能源則以太陽光電為最大宗,佔比45.1%,其次為風力發電佔31%,水利發電佔12.4%、生質能及廢棄物佔11.4%。

之前丹娜絲颱風造成嘉義新塭滯洪池斥資2.88億元打造光電案場受到重創。翻攝蔡易餘臉書 zoomin
之前丹娜絲颱風造成嘉義新塭滯洪池斥資2.88億元打造光電案場受到重創。翻攝蔡易餘臉書

發展再生能源與核電可並行

未來再生能源比重能否持續拉高,並達成政府設定的目標,將成為去核化後台灣供電穩定的主要變數之一。此外,之前丹娜絲颱風過境後,造成全台13個光電案場受損,包含4個大型水面型案場及9個小型屋頂型,儘管光電公會指受損案場佔太陽光電發電佔比不到千分之三,但包括光電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光電板廢棄處理及對環保的影響,也都引發質疑。

針對廢核後的供電缺口,是否真能被其他能源所補足?《知新聞》訪問能源專家梁啟源指出,在國際趨勢上來看,許多國家開始正視核電的重要性,日本2030年核電目標佔比為20~22%,韓國更達32%,儘管這些國家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同時也沒有放棄核能,「因為(核能)穩定的24小時供電,是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命脈。」顯示發展再生能源與核電是可並行的。

梁啟源說,台灣土地密集度比日本高2倍,沒有足夠空間發展大規模太陽能,加上離岸風電建設太慢、完工率又低,核電一旦退出,要填補夜間供電缺口是最大的考驗。他表示,能源政策不是只看理想目標,還要務實地面對現實。

重啟核電技術上沒有太大挑戰

能源專家、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李敏則對重啟核電指出,以技術上來看核電廠重啟沒有明顯挑戰,因為核電廠擁有一套完整的安全SOP。首先需依法規準備並提交研議申請報告,報告整理約需半年,再經核安會約1年半審查,接著停運後進行系統安全檢查、設備維護和零件更換,以及燃料採購安排。

李敏表示,核電廠在原本設置的地點已經運轉40年,環境上相當穩定,從過去的環境影響評估已驗證既有規範可確保安全,即便續運20年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大變化。

專家認為,目前核電是國際發展潮流之一,圖為核三廠內部情形。資料照片台電提供 zoomin
專家認為,目前核電是國際發展潮流之一,圖為核三廠內部情形。資料照片台電提供

核廢料以目前處理方式安全無虞

至於經濟部一直強調的核能安全、核廢料處置與全民共識這三個原則,李敏則表示,所有安全分析、數據與必備文件均已或正在依規範完成,核廢料現有處理方式可以確保萬年內安全上是沒問題的,並依造美國行之有年的核能處理方法,有長程規劃。

李敏表示,每個時代都有最適合當下的發展及應對方式,在過去發生福島核災的時期,世界的聲音是力挺反核,但當使用燃煤燃氣,而逐漸出現肺腺癌機率提高等變數,李敏提出反思問題,「比起注意1萬年後的問題,還是眼前10到20年就會面臨的問題更重要?」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核電 # 核三 # 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