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魚塭變身碳匯倉庫!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 提升4倍碳移除力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全球暖化日益嚴重,自然碳匯藉由吸碳固碳能力,成為全球淨零碳排的關鍵解方。台灣大哥大助力2050淨零碳排目標,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產官學協力推動。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此計畫為全球首創,結合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以及奈米科技,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碳移除能力提升至少4倍,預期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淨化廢棄魚塭的水質、固灘護堤,並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為沿海生態系帶來重生。
此計畫由國科會「淨零碳排新興生物型負碳科技之研發與應用」計畫所支助之「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三年期整合計畫,結合國內外專家,由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擔任計畫總主持人,與15位共同主持人執行8項子計畫,內容涵蓋碳匯、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等領域,推動藍碳技術創新,並拓展濕地復育的國際合作。獲得大型企業的支持,創下產官學共推藍碳科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台灣大支持藍碳研究攜手學界打造淨零未來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台灣大象徵台灣大在永續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 紅樹林是濕地生態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碳匯能力,種植紅樹林所累積之底質土層,還能緩解沿海地層下陷情形,增強沿海生態系韌性。
更重要的是,此計畫採用全球首創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將廢棄魚塭轉型為紅樹林復育基地,不僅能活化國土利用,讓閒置土地重獲生機,更能為周邊居民帶來多重效益。台灣大支持台灣本土紅樹林碳匯研究,開發創新的藍碳技術,期望將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向國際,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力量。
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表示,近年來全球環境議題倍受各界重視,對應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7 項核心目標,各國永續政策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投資逐成主流,國家公園、濕地、海岸為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碳匯及環境永續的重要基地,維護與提升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建構企業社會責任的導入機制及模式,將是國家公園未來的重要施政目標。
「我們很高興看到台江處致力於濕地明智利用的努力,促進生物多樣性、紅樹林復育試驗、活化廢棄鹽田及魚塭等保育工作,不只被在地的住民及漁民認同,也被大專院校與企業界所肯定,本次與國立中興大學、台灣大哥大針對紅樹林調查簽署夥伴關係備忘錄,是國家公園的榮耀,也是對台江的鼓勵,代表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育的永續經營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復育紅樹林為地球降溫
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也強調,台灣大期許成為藍碳領域的實踐先行者,這不僅是對環境的承諾,更是對社會永續的具體貢獻。
「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除了活化臺灣西南沿海大面積廢棄之鹽田與魚塭,提升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並將透過棲地復育實現永續性土地利用與管理,展現濕地明智利用的新思維。同時,藉由組織跨領域研究,未來將結合沿海社區培力,展示紅樹林保護與復育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創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