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之死遭炎上!誰開槍、為何不用麻醉槍 林保署8大QA「這點又掀波」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花蓮卓溪鄉部落有民眾在田區發現黑熊,由於距住家僅50公尺,且出現至少4犬遭捕食,造成鄉民人心惶惶。黑熊前晚再度掠食犬隻 ,且經喝斥反而轉身作勢攻擊人員,遭巡護隊員開槍傷重安樂死,過程卻引起爭議。林保署針對誰開槍、為何不用麻醉槍、居民退出山林等8大問題進行回答,沒想到卻又再度掀波。

林保署8大QA
針對黑熊遭槍傷不治,林保署針對8大問題進行解答。
Q1:開槍的是社區巡守隊員、部落族人還是獵人?
A1:開槍的人是我們的森林護管員。花蓮分署因應黑熊侵擾,由分署玉里工作站職員及森林護管員組成巡守隊進行巡護與驅趕,21日晚間當晚因發現黑熊正捕食家犬,經喝斥還朝人員靠近並作勢攻擊,隊員之一的森林護管員只能開槍自衛確保安全。
Q2:為何讓巡護人員帶獵槍?
A2:這隻體重高達百餘公斤的大公熊已習慣於掠食犬隻,且經數次驅趕均不願遠離,我們考量人員安全,要求執行巡護與驅趕任務的同仁必須攜帶獵槍防身,也提醒於遭遇緊急狀況時須以維護人員安全為優先。
Q3:為何不用麻醉槍?
A3:麻醉槍或吹箭涉及麻醉藥品的使用,依法都須由領有麻醉藥品使用執照的獸醫師在場指導才能使用,而且麻醉劑並非立即就奏效,在短短幾秒的緊急狀況下只有獵槍能派上用場。
Q4:為何為了保護狗而驅趕黑熊?
A4:黑熊從吃雞進展到吃狗,而且吃了好幾隻,如果遭遇的是老人或小孩,誰能預料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同仁組隊巡護或驅趕,不是為了保護狗,而是讓已經人心惶惶的村民能有起碼的安全感。
Q5:山林是黑熊的家,山村居民應該把山林還給黑熊?
A5:山林是黑熊的家沒錯,但我們在平地居住的所在也曾是梅花鹿與石虎的家;何況黑熊並非只能棲息在山上,隨著數量越來越多,跟我們的距離將會更近。
Q6:黑熊是不是因為山上沒東西吃才下山找食物?
A6:台灣中高海拔的森林生態復育良好,適合黑熊棲息的環境較以往增加更多,而黑熊除了是雜食性,還是「逐水草而居」的機會主義者,因此常會隨著不同季節,遷移到食物豐富或是容易覓食的區域,特別是春天的低海拔山區,因為許多植物長嫩葉、開花、結果,更容易吸引黑熊前來光顧。
此外,黑熊的族群數量日益擴增,在核心棲息地的黑熊族群逐漸飽和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個體向淺山甚至平地擴張是很合理的生態現象。
Q7:台灣黑熊的數量只有300-500隻?
A7:我們沒有辦法明確說台灣黑熊到底有幾隻,因為要推估族群數量必須捕捉黑熊進行標記之後野放;然後再隨機捕捉黑熊,計算其中曾被標記的個體所佔比例,才能推估整體族群的數量,但這對黑熊而言,會是很大的干擾。即使如此,經由近年全台的黑熊監測資料顯示,台灣黑熊的族群分布與整體豐富度每年持續上升,且從原本的中高海拔向淺山地帶擴散;近五年,海拔1200公尺以下區域出現黑熊的頻度也明顯增加,比起20年前的推估數字,台灣黑熊的族群數量增加絕對在倍數以上,我們後續會在適當時機跟大家說明,台灣黑熊雖然仍列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但族群狀況已經沒有瀕臨絕種之虞了。
Q8:林業保育署為何要在乎山村居民的感受?
A8:山村居民與台灣多數野生動物比鄰而居,相對於都會居民,山村社區才是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育的最前線,當他們遭受野生動物侵擾或危害時,如果能獲得政府的奧援與社會的支持,讓他們沒有生活或生命的後顧之憂,山村居民才會跟我們齊心共同維護自然資源,這也是我們推動在地社區保育與生態服務給付政策的初衷。


2點遭質疑
許多民眾感受到林保署面對人熊衝突的兩難,紛紛留言「黑熊受槍傷不治固然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但我相信保育署跟社區居民都盡力了」、「遭遇有攻擊性的黑熊,沒人受傷就好🙏辛苦了。」
不過第5點和第7點說法引起議論,「第5題的回答很奇妙,一方面呼籲保育,一方面又開槍射殺,請問,我到底要不要支持保育工作呢?」「除了狗放養的問題需要解決,貴署確定要在第5點使用『黑熊…(略)…數量越來越多』的文字來說明嗎?」「第7點的意思是,黑熊沒有瀕臨絕種了,必要時殺幾隻沒問題的意思嗎?」「第7點在說啥?不知道有幾隻,但已經知道沒有絕種之虞?所以是覺得反正應該不會絕種,所以殺了沒關係?」

另有人質疑「怎麼隻字不提附近的餵食癖行為?」「請針對附近居民餵養放養狗隻與隨意餵養食物的部分做說明。」
針對有人質疑黑熊死亡地點靠近當地長期餵養浪狗的愛媽狗場和貓場,林保署對此表示,經玉里站仔細調查,確認黑熊自4月11日通報至4月21日期間,完全沒有進入愛媽住家及飼養犬貓場所,亦沒有發現黑熊入侵該區域或掠食犬貓或飼料等跡象。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感到五味雜陳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表示,有人為黑熊的死感到惋惜,也有人因牠如此接近人類而心生恐懼。可以理解在瞬息萬變的山林現場,第一線人員面臨危險所做出的選擇。不過黑熊不是可愛的吉祥物,牠們是遵循生物本能生存的野生動物。牠們相當聰穎而且具有學習能力,根據自身經驗的不同,每頭熊可能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協會長期推廣人熊衝突預防和應變,都是提供一個基本的原則,但沒有固定的劇本可依循。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指出,從研究資料來看,絕大多數的臺灣黑熊敏感而機警,通常見到人會拔腿就跑;少數會停在原地不動靜靜觀察;僅有非常少數會對人衝刺威嚇甚至發動攻擊。雖然這類事件相當罕見,但一旦黑熊真的對人發動攻擊,其後果往往難以承擔。因此如何避免黑熊攻擊,以及如何阻止一頭正著朝人衝刺的熊,是所有黑熊研究及保育工作者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防熊噴霧(Bear spray)就是一種有效、合法且低傷害性,能夠阻止熊類攻擊的器材。協會引述研究指出,未來或許可以考慮防熊噴霧(Bear spray),合法且低傷害性阻止熊類攻擊。

台灣黑熊之死
台灣黑熊之死事件源自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11日獲報卓溪鄉中正部落有黑熊入侵雞舍,經勘查發現熊窩、排遺,於架設自動相機後,在16日拍攝到入侵黑熊。
雞犬遭掠食
由於該黑熊佩掛頸圈,經比對影像,應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在110年捕捉後野放追蹤的個體。在此期間除了有雞隻遭殃外,禽場3隻被拴住的看門狗也不幸遭黑熊掠食,過程均被自動相機拍下。花蓮分署17日連夜啟動驅熊行動,也告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應妥善處理,維護人熊安全。
花蓮分署表示,11日獲報後並派員至現場發現熊窩、黑熊排遺後,即於雞舍周遭架設4台紅外線自動相機,後續通報人尚未移置的看門犬隻也接連遇害,第一隻犬隻於14日通報失蹤,16號現場發現犬隻屍體,而紅外線自動相機分別在15日拍到黑熊靠近雞舍及17日拍攝到黑熊攻擊捕食被鐵鍊拴住的犬隻。


110年野放黑熊
由於影片中的黑熊明顯佩掛著頸圈,花蓮分署比對其身體特徵後,發現其應該是玉管處委託學者在110年時捕捉並佩掛衛星定位頸圈的個體YNP-BB02,經了解可能是因為發報器故障,該黑熊在野放後僅追蹤100多日後即失去訊號,因此至今仍掛著頸圈,但詳細原因仍有待進一步釐清。

距住家僅50公尺
由於有民眾拍到黑熊出現在水田邊,由於距離住家僅50公尺,引起部落民眾擔憂害怕。
中央社報導,玉管處指出,昨召開「台灣黑熊研究個體YNP-BB02頸圈移除之誘捕工作計畫研商會議」,會議初步共識,目前在部落周邊除加強派遣人力巡查、與卓溪部落族人合作外,並請保七總隊與林業署花蓮分署協助,進行滋擾熊驅離,確保族人安全;另外,在鄰近部落農作區域也會同時展開捕捉,若能順利捕捉此滋擾熊,是否長期收置或再野放,將擇期召開專家會議評估研議辦理。

黑熊遭槍擊不治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前天晚間9時許,巡護人員執勤時,於沈姓住戶附近聽聞犬隻慘叫,循聲前往並在距50公尺處發現黑熊正撕咬一黑色犬隻,黑熊當下立即轉向並逼近巡守隊員作勢攻擊,隊員隨即開一槍擊中黑熊,黑熊中彈後緩慢爬行,並於附近乾溝處不支倒地。
花蓮分署立即集結野灣野生動物協會(野灣協會)、玉管處、野聲團隊等共計28人到場救援,現場麻醉檢傷並後送野灣動物醫院,經詳細診視後,發現黑熊脊椎多處骨折導致下肢癱瘓,肺部塌陷嚴重併伴隨嚴重氣胸、出血及呼吸窘迫,研判傷勢過重無法治癒,決定以深度麻醉人道處理,屍體將轉送農業部獸醫研究所進行完整病理解剖。


遇到黑熊這樣做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提醒,當在山上,或自家後院、田地遇見黑熊時千萬不要驚慌,黑熊通常也很怕人,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
不要接近黑熊,不要大聲喊叫或是做出威嚇動作,可能會被黑熊視為威脅而引起攻擊行為。撤離現場時,人面對黑熊並安靜後退,但不要大動作奔跑。若人員有適當的掩護,或是已拉開距離,可以敲打金屬物品或製造各種噪音將黑熊驅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