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千人遭蛇吻!最常見2毒蛇 牢記「5要5不」保命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疾病管制署表示,最常見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佔八成,其餘是眼鏡蛇、雨傘節、百步蛇、鎖鏈蛇等,不慎被咬傷要記住蛇的外觀特徵、脫下飾品,別割開傷口或用嘴吸出毒液,不冰敷、不飲酒,儘速就醫在4-8小時內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癒率高。

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被毒蛇咬傷症狀輕者出現局部腫脹疼痛,重者可造成呼吸障礙、瀰漫性出血、敗血症、不可逆之腎功能衰竭、截肢等,甚至死亡。
民眾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牢記「五要五不」,五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五不: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表示,抗蛇毒血清是目前臨床毒蛇咬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蛇吻後4-8小時內使用抗蛇毒血清可有效中止或逆轉蛇咬傷之毒性作用,治癒率高甚至降低死亡率。疾管署為我國唯一產製且持有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藥證者,供應 4 種抗蛇毒血清,每年儲備約3870劑。
由健保資料庫分析,平均每年使用人數為979人,其中,以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811人(佔82.9%)最多,其次為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110人(佔11.3%),其他抗蛇毒血清56人(佔5.8%),推估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龜殼花及赤尾鮐、飯匙倩及雨傘節、百步蛇、鎖鏈蛇。
根據文獻調查,過去抗蛇毒血清製劑未普遍上市供應前,被毒蛇咬傷者,死亡率達 6%;因抗蛇毒血清的種類完整與充足的供給,使台灣因毒蛇咬傷而死亡的人數大幅下降(死亡率降至 0.18%)。

國內毒蛇咬傷最常見是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鄭雅芬指出,龜殼花頭部明顯三角形,身體暗棕色且有波浪狀龜殼花紋,喜歡棲息在木材堆、灌木叢和枯樹等地方。赤尾青竹絲同樣頭部明顯三角形,全身綠色但尾巴磚紅色,身體兩旁有白色側線,這是跟無毒青蛇的主要差異。
鄭雅芬表示,眼鏡蛇其實很膽小,為了嚇阻入侵棲息地的人類或動物,才直立身體和脖子警戒,不會追趕人類,所以看到眼鏡蛇只要從旁邊繞過即可。雨傘節頭部非三角形,比眼鏡蛇更害羞,通常把身體捲在一起並且頭縮在身體下方,傍晚或清晨出現在水田或池塘旁邊。
百步蛇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區,三角形頭部、身上三角形花紋,鼻子尖端有小小突起,喜歡躲藏在落葉底下等待獵物靠近。鎖鏈蛇分布更侷限在台東、花蓮、屏東、高雄,頭部三角形沒那麼明顯,喜歡躲在河川、砂石、甘蔗田等溫度高和乾燥的地方。
鄭雅芬表示,人類並非蛇的食物,所以蛇不會主動靠近或攻擊人類,前往上述蛇類棲地,應穿著長袖衣物及包鞋,進入樹叢及草堆先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蛇類易出沒的時段及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