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升溫!台中122人併發重症 這4類高風險快接種疫苗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從去年9月1日到今年5月18日,全國新冠併發重症共計730例,台中市為122例,其中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免疫力低下對象,為新冠併發重症高風險族群,台中市衛生局表示,截至19日為止,台中市有近23萬5000人完成新冠JN.1疫苗接種;另65歲以上長者亦有8萬3000多人完成接種,呼籲民眾儘快完成接種,增強自我保護力。 2025/05/21 09:52 生活 醫藥
越南麻疹疫情嚴峻!2男旅遊返台確診 我國病例數創6年最高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上週新增2例麻疹越南境外移入病例,分別為北部及中部30多歲男性,皆於4月底至5月初有越南旅遊史,分別於返國後4天及9天發病。疾管署統計,我國今(2025)年截至5月19日,累計36例麻疹病例,其中12例為本土病例,24例均自越南境外移入,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 2025/05/20 16:57 生活 醫藥
今夏新冠疫情恐再升溫 80萬人快打第二劑JN.1疫苗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2024年夏天全球迎來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台灣的新冠死亡率甚至在7月攀升至全年最高點,顯示新冠病毒威脅不再侷限秋冬季節,專家預警,今年夏季可能再出現一波疫情,4月8日已開放三大族群接種第二劑JN.1新冠疫苗,預估6月底前約有80萬人符合接種資格,呼籲在疫情達高峰前建立足夠保護力。 2025/04/18 11:56 生活 醫藥
新冠JN.1疫苗第2劑今開打!三族群優先 約53萬長者符資格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新冠JN.1疫苗第二劑今日(4/8)開打,疾病管制署表示,優先提供3族群,分別為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患者等,與前1劑間隔至少6個月(180天),估計至4月底有53萬長者符合接種第2劑資格。 2025/04/08 17:00 生活 醫藥
新冠JN.1疫苗第2劑4/8開打 約53萬長者符資格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新冠JN.1疫苗第二劑4月8日開打,疾病管制署今日(4/1)表示,優先提供3族群,分別為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患者等,與前1劑間隔至少6個月(180天),估計至4月底有53萬長者符合接種第2劑資格。 2025/04/01 15:43 生活 醫藥
JN.1新冠疫苗第2劑來了 長者、免疫不全者4/8開打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JN.1新冠疫苗自去(2024)年10月1日起開打,考量疫苗保護力會隨著時間遞減,疾病管制署今日(3/18)宣布,自2025年4月8日起提供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出生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接種第2劑JN.1新冠疫苗,與前1劑間隔至少6個月(180天)。 2025/03/18 19:13 生活 醫藥
日韓流感疫情驟升!公費疫苗剩60萬劑 出國前2週快打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升溫,自2024/10/1起截至2025/1/6累計91例死亡,為近十年同期最高,台人常去旅遊的日本和韓國也疫情驟升,65歲以上長者與學齡前幼兒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疾管署表示,公費流感疫苗剩約60萬劑,今年1/1起已開放全民接種直至疫苗用罄止,建議大家儘速接種提升保護力。 2025/01/12 21:12 生活 醫藥
麻疹之亂!兒科名醫:別跟寶寶搶疫苗 「B3.13」讓黃瑽寧毛毛的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中部麻疹群聚疫情擴大,接觸者突破3千人,創5年新高,台中市昨(9日)再接獲1名外縣市本土麻疹確診個案,引起麻疹疫苗搶打潮。知名兒科醫師黃瑽寧表示,成年人不需要一窩蜂去接種,「重點放在保護未滿1歲、尚未能接種疫苗的寶寶家庭。」反而令他擔心的是禽流感病毒株「B3.13」,悄然在美國農場蔓延,不只乳牛感染,也傳到人身上,即使目前未有「人傳人」,卻令他「毛毛的」。 2025/01/10 15:52 生活 醫藥
沒打新冠疫苗增8倍心肌炎!長新冠多3成 高危族別輕忽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感染新冠病毒最怕併發心肌炎,台大感染科醫師指出,若沒接種新冠疫苗,心肌炎風險會增加4-8倍,住院風險增加10倍,此外,每5人就有1人出現長新冠症影響全身器官系統,尤其高齡者 、免疫不全者及具有多重慢性病是高危險群,建議接種新型JN .1新冠疫苗來降低30%長新冠發生率。 2024/12/18 15:33 生活 醫藥
蘋果病威脅3族群!易畸胎、貧血休克 台大醫揭預防之道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日本關東地區近來「蘋果病」感染人數創25年來新高,台大小兒科醫師指出,此病經由飛沫傳染,常見於5-18歲,多為無症狀感染,少數才出現蘋果臉,主要威脅孕婦、慢性貧血病人、免疫功能不全者,可能導致胎兒畸型、嚴重貧血休克死亡,建議勤洗手、少去人多地方、戴口罩預防。 2024/12/10 19:15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