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倒數1|賀錦麗vs川普對台政策 一文看懂台海局勢是否升溫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美國2024總統大選即將在11月5日舉行投票,選舉結果將影響美國與中國關係的走向,連帶也可能牽動台海。共和黨籍前總統川普和民主黨籍現任副總統賀錦麗這兩名總統候選人未來應對台海和平與穩定挑戰的關鍵差異,成了各界關注焦點。兩岸專家也對於台海局勢是否可能升溫做出分析。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在大選投票前以《川普或賀錦麗政府將如何對待台灣》為題,專文探討兩人的偏好和模式揭示了對台灣的不同態度。
分析指出,川普(Donald Trump)一直對於支持台灣的「好處」抱持懷疑態度,而其政府成員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則傾向於支持台灣。在廣泛的外交政策議題上,川普經常採取交易方式,尋找談判籌碼的來源。他也關注可衡量的因素,例如貿易平衡、夥伴國的國防支出水準或夥伴國的入境投資。此外,川普喜歡辯稱,他的強硬聲譽將阻止潛在對手挑戰美國或其盟友。
賀錦麗將延續拜登政府做法
相較之下,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外交事務上採取了更有修理的方法,強調保持美國對盟友和夥伴安全承諾的可信度以及維護全球原則的重要性,例如禁止使用武力奪取領土。在賀錦麗擔任總統拜登副手的執政期間,美國也對台灣採取更全面的態度,包括深化經濟關係、加強安全合作以及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鑑於賀錦麗對此議題的評論有限,預測未來其政府對台灣的態度,最有可能情況將是延續拜登政府的做法。
布魯金斯研究院指出,川普政府期間對台灣加強軍售,任內向國會通報了大約180億美元(約5748億元台幣)的軍售案,其中包括價值80億美元(約2555億元台幣)的台灣F-16機隊升級,以及魚叉(Harpoon)岸防系統、火箭發射器、魚雷、感測器和火砲。面對中國對台灣不斷施加的壓力,川普政府也尋求透過與其他國家接觸來提升緊迫感,以展現對維護和平與穩定的更大支持。
川普任內迴避在經濟上跟台灣打交道
但分析指,儘管川普政府為台灣自我防衛提供支持、派遣高級官員前往台灣以及更新美國對台政策的公開表述方面具有前瞻性,但在貿易和經濟問題上卻恰恰相反。川普優先考慮達成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以增加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購買並減少美中貿易逆差。川普執政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認為與台灣的經濟接觸會使其與北京的優先目標變得複雜,因此,美國與台灣的貿易談判在川普任期內被擱置,在制定任何類型的雙邊投資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或將台灣納入更廣泛的貿易架構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在川普任內,經濟機構基本上避免與台灣打交道,而安全機構則強調加強對台灣的支持。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現任民主黨籍總統拜登上台以來,曾四度公開表態願意協防台灣,但副手賀錦麗並未展現出這種堅定態度。她選前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節目《60分鐘》專訪,被問及如果中國武力攻台,會否用軍事力量支援台灣,她表示「我不會進行假設」,並強調會維持「一中政策」。
川普要求台灣向美國支付「保護費」
川普則重視交易多於外交,他在台灣問題上同樣立場模糊,沒有承諾出兵保衛台灣,只是籠統說不會讓戰爭發生。他10月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回應將如何勸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要封鎖台灣時,表示如果北京「進入台灣」,就會對中國徴稅150%到200%,他又說不會使用軍事力量應對中國對台灣的封鎖,「因為他(習近平)尊重我,他知道我很瘋狂」。不過他兩度指責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產業,要求台灣向美國支付「保護費」。
兩位候選人的言論都讓外界質疑美國保衛台灣的決心,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學者、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表示,美國作為民主國家,總統必須聆聽民意,美國是否保衛海外國家從來都不是絕對。夏偉說:「即使在烏克蘭議題上,仍有很多美國人認為我們不應牽涉太多。那美國會保衛台灣嗎?這很難說,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有戰略模糊策略的原因之一。但我確信,(美國針對台海戰爭)即使不出兵,也有相當強大的跨黨派力量會採取行動。」
美《台灣關係法》承諾助台灣自我防衛
1979年由美國國會主導制定的《台灣關係法》,承諾向台灣提供足夠的防衛武器,以抵制任何可能以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脅迫。拜登政府自2021年上任以來,透過「對外軍事融資」項目(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Program)及其他行政手法,17度對台軍售。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樞紐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對BBC中文網表示,賀錦麗缺乏拜登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數十年的經驗,也沒有拜登因冷戰歲月形成的鮮明意識形態,她若當選,預料將更專注與國内事務,而川普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也意味著美國將重新定位,在國際義務上更退一步。
專家:台灣的價值並不只是晶片
儘管如此,宋文笛研判無論是誰當選,台海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都不高,「既然北京能夠更有效採用非軍事手段加強對台灣的控制,勞民傷財、風險高的軍事手段,自然會退為較次選的政策工具。」
美國德州的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指出,基於中國經濟危機和軍事實力不足,估計未來數年北京不會武力攻台,但台灣將要面對的難題,是如何讓新的美國政府看見台灣價值,重視台海和平穩定。
翁履中說:「怎麼讓兩位候選人知道台灣的價值並不只是晶片,不只是前哨戰?尤其在整個競爭架構中,台灣還有其他合作的功能,不只有美國還有歐盟國家。我認為短期內台海不會爆發戰爭,但這個短期是取決於美國是不是認為台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