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正押注後關稅時期的贏家 既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新興市場在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中陷入兩難的局面,似乎被迫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但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他們支持自己。

東南亞國家是川普關稅受創最嚴重國家之一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馬來西亞前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王健明(Ong Kian Ming) 受訪時表示,「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必須與美國談判,找到某種軟著陸方案,但這並不阻礙我們與其他國家合作,不是為了打擊美國,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
東南亞特別容易受到全球貿易戰升級的影響,高盛就下調亞洲新興市場的成長預測,並表示較小的出口導向經濟體最容易受到關稅動盪的影響。
該行對越南今年經濟成長預測為5.3%,明顯低於高盛引用市場普遍預估的6.5%,高盛預估馬來西亞明年經濟成長3.8%(之前為 4.7%),泰國經濟成長1.5%(之前為2.7%)。
東南亞國家是美國總統川普自稱的「解放日」中受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所有國家(除中國外)的90 天暫緩關稅措施(降至 10%)結束後,這些產品將被徵收高達49%的關稅。

南南貿易成長速度已超越北北貿易
華僑銀行高級東協經濟學家文卡特斯瓦蘭(Lavanya Venkateswaran)表示,這意味著該地區面臨艱難的平衡考驗,因為美國並非其唯一的戰略夥伴,中國對許多新興亞洲經濟體的中期成長和發展目標也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初訪問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主要為宣傳北京作為地區穩定的支柱,並加強區域關係。他也呼籲全球南方國家「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這似乎正在發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UNCTAD) 秘書長格林斯潘(Rebeca Grynspan)本月接受CNBC節目《Squawk Box》採訪時表示,區域內貿易正在成長;她表示,「我們從去年發現的有趣指標是,南南貿易在本世紀成長速度已經超過北北貿易。因此,我認為,由於美國新的貿易政策,南南貿易的加速發展將獲得新的動力。」

「中國+1」策略在中期內仍然有效
馬來西亞總理、東協現任輪值主席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在4月初東協投資高峰會主題演講中表達同樣的看法,呼籲加強地區貿易,促進區域經濟整合。
文卡特斯瓦蘭表示,雖然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新興經濟體預計將嘗試不同的方法來減輕美國關稅的影響。她表示,在短期內,當局必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為受影響的經濟部門提供逆周期支持。中期來看,當局須明白實現貿易和投資夥伴多元化的必要性。
她補充說,所謂的「中國+1」策略在中期內仍然有效,許多出口導向的東南亞經濟體,是該策略在川普第一任期內的主要受益者,隨著企業將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經濟獲得激勵。
以柬埔寨為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8年柬埔寨的商品和服務出口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5.5%,當時川普剛開始對中國課徵首批關稅,到2023年,這數字已上升至66.9%。

新興市場作為出口製造中心吸引力高於中國
Pantheon Macroeconomics經濟總監、新興亞洲市場經濟學家昌科(Miguel Chanco)對此表示贊同,他 表示,從長遠來看,這些新興市場作為出口製造中心比中國更有吸引力。
他透過電子郵件中告訴 CNBC,「還值得記住的是,這些關稅不會消除中國以外的新興亞洲市場經濟體在勞動力成本競爭力的優勢,長遠來看,這仍將是跨國公司的一大賣點,新的供應鏈不會在一夜之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