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國民黨挺過大罷免!這4人是關鍵 學者勸未來別太囂張「選民會討厭」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首波大罷免塵埃落定,國民黨以「零失守」之姿成功守住24席藍委,跌破外界眼鏡。學者分析,藍營勝出關鍵在於盧秀燕、蔣萬安、韓國瑜組成的「黃金三角」策略奏效,民眾黨黃國昌開闢「還柯文哲公道」第二戰場牽制民進黨。反觀綠營和罷團整合失靈,動員乏力,加上罷免理由不足,在藍營優勢選區難有作為。不過學者也提醒,儘管勝選,但國民黨若走向激進,恐引發鐘擺效應,「選民絕對不喜歡驕傲的政黨跟政治人物」,若要為未來的地方和總統選舉佈局,更應回歸理性中庸之道。

4大將發威+還柯文哲公道發酵
第一波罷免投票結果出爐,國民黨24席藍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挺過罷免,就連當初被視為最有機會罷免的新北葉元之,也以3560票之差驚險守住立委席次,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坦言,對於大獲全勝感到意外,尤其藍軍動員較慢,本以為最佳狀態是僅罷免1至2席。
鈕則勳認為,在野陣營勝選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台中市長盧秀燕、台北市長蔣萬安和立法院長韓國瑜「黃金三角」策略奏效,蔣萬安當抗綠先鋒、盧秀燕拉高層級跳打總統賴清德、韓國瑜則作為藍委政績、服務的促銷與見證者,在後期催票上發揮重要結果;第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高舉「還柯文哲公道」第二戰場,成功牽制民進黨,讓藍白得以從原先31:0的劣勢中反敗為勝。


大罷免失敗≠國民黨成功
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則從投票數分析,此次大罷免的失敗並不能直接連結到「國民黨成功」,雖然罷團一開始相當積極,一、二階連署出乎意料地通過,然而,民進黨和罷團步調的整合看得出有問題,而這些被罷免的對象又全是國民黨有優勢的選區,知道這是生死存亡一戰,全面反撲激發力量,當然就很難通過了。
廖達琪以本次被視為高度有機會被罷免的台東立委黃建賓為例,2024年因為綠營分裂,他以25,778票險勝,這票數比罷免成功門檻、同意票達四分之一的28,347票還低,倘若當時分裂的賴坤成、劉棹豪合作努力,加起來42,164票即使打個8折仍應可一舉擊敗,但最終投票結果支持罷免只有21,123、反對罷免則是34,889,比去年立委得票還高出近1萬票,顯示當初支持劉棹豪的票游離過去。

綠營派系整合失靈 賴清德災後發言壓垮最後一根稻草
廖達琪指出,這次罷免民進黨內部力量並沒有集結,看起來也沒有全力動員,國民黨是將士用命,但民進黨似乎派系整合出現問題,僅靠罷團力量有限,且罷團高舉「抗中保台」牌,但理由並不充分,加上距離2024大選僅隔1年,難以說服優勢選區的藍營選民為何不讓這些立委做完四年,最終就失敗了。
鈕則勳另從宏觀面解讀,民進黨敗北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受害者陣候群」發酵,綠營和罷團打得超過比例原則,醜化讓中間選民看不下去;第二、丹娜斯颱風重創中南部,總統賴清德的發言是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南部是他的基本盤,但若連這些地區的民眾都覺得同理心不夠,萬事莫如罷免急的印象就被渲染出來。

藍白立院運作勿過激 鐘擺效應恐再現
至於此次大罷免結果對未來立院運作的影響,鈕則勳和廖達琪不約而同呼籲國民黨不要過於激進。鈕則勳認為,倘若讓民眾認為國民黨太過囂張,鐘擺效應恐怕還將浮現,「選民絕對不喜歡驕傲的政黨跟政治人物」,若選贏尾巴翹起來,不可一世又法相莊嚴的講自己的政治宣言,民眾肯定不會埋單。
廖達琪則呼籲國民黨團調整路線,因為這次戰役僅代表國民黨在優勢選區的溫度,並不能說基本盤有強力擴大,倘若對未來的地方、總統選舉還有強大企圖心,應該要靠理性、中庸,不要太激進的路線,才有辦法維持大黨地位,也才能包容不同聲音,「要看未來能有更多的支持者,把餅做大,而不是只看眼前小塊的。」
看更多:
分析|藍贏罷免吃大補丸?2026恐分白一杯羹 學者勸朱立倫「此刻下台最美」
分析|大罷免後立法院狂亂「變本加厲」 學者:解方不在內閣改組是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