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生技投資教主專訪|全福董座林羣一頓飯輕鬆募資15億 最大關鍵2個字

財經 財經人物
2025/01/17 07:00
林巧雁 文章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全福生技在去年12月16日從興櫃轉上市,不過,讓外界好奇的是,全福不僅虧損,1年前乾眼症新藥還解盲失敗,為何還能上市?出身投資銀行後來轉戰科技業及生技業的全福董事長林羣扮演關鍵角色,他跟朋友吃一頓飯就能幫全福輕鬆募到15億,讓全福有足夠糧草可持續開發新藥,也替全福找來堅強的董事會陣容及海內外新藥跨領域資深專家,林羣相當看好台灣生技業前景,他笑說,如果不看好「我不用來蹚這混水!」

分享 連結 下載App
林羣是募資高手,他透露要成功募資需要一些關鍵因素。李柏毅攝 zoomin
林羣是募資高手,他透露要成功募資需要一些關鍵因素。李柏毅攝

解盲失敗股價一度暴跌

全福雖然虧損,且之前乾眼症新藥解盲還失敗,為何不等新藥成功才上市?本身是募資高手的林羣指出,新藥開發的路途需要糧草是不斷的,眼藥的臨床時間較短、經費較少,但加起來金額也很可觀,要不斷募資,如果每次募了一些錢只推進一點點,沒錢又回來募,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他解釋,生技公司研發新藥時間7~8年,甚至長達10~12年,資金對新藥公司來說很重要,如果研發到一半缺資金,公司還要為了籌資忙得焦頭爛額。全福之前私募過兩次,手上有20億現金,如果進行第3期臨床沒錢,整個團隊就會散了!「邏輯上來講,應該先上市,而不是等你成功再上市。」 

2023年底全福乾眼症新藥三期解盲失敗,當時還在興櫃交易的股價,短短4分05秒就崩跌6成出現熔斷,最低跌到只剩24元,林羣形容是「驚天動魄、震撼的一天」,雖說驚訝,但團隊事先已把最壞情況沙盤演練過,因此一接到美國通知馬上可啟動緊急應變,不至於手忙腳亂。

新藥三期解盲失敗,林羣坦承「心裡非常驚訝!非常意外!」不過作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很重要的是你要準備事前沙盤推演,準備萬一主要、次要指標都未達標的因應策略,全福是負責任團隊,沒有排除兩個都沒達標的準備。

全福生技創辦人簡海珊(右三)與董事長林羣(中)出席上市典禮。業者提供 zoomin
全福生技創辦人簡海珊(右三)與董事長林羣(中)出席上市典禮。業者提供

募資金額較小反而有挑戰

在解盲失敗後,林羣一連好幾周都與投資人熱線,有些人在國外度假,很多人有其他職業,不會天天關注,第一時間他寫一份說帖,告訴主要投資人發生什麼事?公司因應措施是什麼?大概的時間表與初步判斷,林羣強調,「作為負責人一定要從容面對、去應對,用客觀數據告訴大家,股價永遠超漲、超跌。」

出身投銀的林羣,過往幫企業籌資的金額相當龐大,甚至高達百億美元(數千億台幣以上),反觀生技公司募資金額僅數億或數十億台幣,相較下顯得很小兒科,對他來說,是否不具挑戰性?林羣笑說:「天下最難的事,就是把錢從別人口袋變成到你的口袋」,金額小反更難募。

他認為,不管金額大小,其實挑戰都是一樣的,金額小有時反而不好募,找投資人有很大的限制。金額大可以找大型機構法人就結束了,金額小必須找高資產的投資人,因爲對資產數兆的大型機構來說,募資1億就算漲100倍,對它都沒影響。

全福生技董事長林羣(右)邀請海外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徐文琪(左)擔任總經理。業者提供 zoomin
全福生技董事長林羣(右)邀請海外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徐文琪(左)擔任總經理。業者提供
廣告

要別人來投資最大關鍵在於信任

他解釋,高資產的個人之所以成功、有錢,就是因為他們在每個環節上都有很好的的資金、風險控管,生技又是進入門檻較高的產業,一般人不是很了解,募資雖然表面看起來金額較小,難度反而更高。

林羣過去在電子業與金融圈打滾多年,是第一代的外資分析師,曾任摩根大通證券總經理、荷銀投資管理投資長、麥格理資本大中國區總裁,主導許多大規模上市、併購、增資案;也曾擔任麥肯錫資深顧問、光寶集團總財務長、群光集團策略長等。轉戰生技業的他,跟朋友吃一頓飯就可幫全福輕鬆募到15億,是怎麼辦到的?

他主導的私募基金公司安富資本,投資許多生技公司,新光金董事長魏寶生也是合夥人。林羣強調,要別人來投資,其實回到原點兩個字就是「信任」。「信任基礎非常重要,不管募很多或很少的錢,回到主體、募資的人有沒有經驗?策略是什麼?市場主流產品是什麼?區隔是什麼?吸引投資人的地方在哪裡?要對症下藥?要有不同的概念、策略,你才可能『出奇制勝』!」

相關新聞:

生技投資教主專訪2|林羣走過7次上市紅毯 曝解盲失敗還上市祕辛

生技投資教主專訪3|台版「型男飛行日誌」 林羣40歲時已飛千萬英哩

 

林羣(右3)與經營團隊。李柏毅攝 zoomin
林羣(右3)與經營團隊。李柏毅攝

台灣投資人注重最低預期回報率

他指出,台灣投資人最講求基本的hurdle rate(最低預期回報率),賺錢的狀況每年給我多少錢?台灣長年利率低,一般的基金大概提供3~5%報酬,這對高資產的人已經足夠,因為base大、也有複利效果,有些年紀了,不能承擔太大的風險。但是國際上的標準是8%,我們提出與國際接軌同樣8%,在台灣是很少見的。

另外,私募基金一般持有7~9年或10~12年,我們提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提供4~6年存續期間,現在市場變化起伏快又大,大多數投資人無法忍受長達10年不交易,他不想有流動性的風險,不流動給的溢價要很高,定位就很鮮明清楚。

兩年前國際投資動盪局勢時,投資人喜歡躲生技產業,即使市場好的時候,生技表現也比大盤好,就有一些說服力,當時私募基金也有配置全福,說服力就更強。「如何設計募資的對象、策略? 跟人家有什麼不同的差異性?都做到位的時候,募資就比較成功。」

挑選公司首重團隊

許多人都想找林羣幫忙找金主,他自己又如何挑選公司呢?為何願意擔任全福的負責人?林羣分析,第一個看團隊,投資第一個首重團隊,尤其是主其事的人,如果這是一個新藥研發的公司,他的團隊到底有沒有這個經驗?

「我開玩笑講說,最怕是第一次,新藥開發其實需要累積許多經驗,不管是動物實驗或臨床開發,如果沒有真正實地做過,而且做過很多次,其實你要付出非常慘痛的學習成本。」

舉例來說,「全福生技總經理徐文琪博士,她做過100多次的三期臨床,你要投她呢?還是要投第一次做三期臨床的?這答案顯而易見。」 

第二個是公司的產品線夠不夠寬廣?層次夠不夠?這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這回到一個機率的問題,台灣比較多的生技公司只有1個新藥或是2個,當你只有1或2個的時候,「就是十年磨一劍,一翻兩瞪眼。機率為50、50!要嘛成功,要嘛失敗!」

林羣(前左)與徐文祺(前右)出席上市典禮。李柏毅攝 zoomin
林羣(前左)與徐文祺(前右)出席上市典禮。李柏毅攝

最怕做過時產品

但是當你有5個新藥的時候,變成是2的5次方之一,全部5個藥全都槓龜、都沒有成功,機率是1/32,全部失敗的風險就是3.3%,完全就是如何分散風險。

第三要回頭檢視公司產品線或團隊,提出的東西是否符合現在的市場需求。比如產品線強,產品也看起來相對充足,但是做的是10年前做的事情,新藥開發跟時間賽跑 ,最忌諱的是一個科學家想出一個新的治療方式、新藥的方程式,他以為全世界只有他想到,保守估計大概有2千人、可能是2萬人想到,開始跟時間賽跑。

「最怕你有很好的團隊、不錯的產品線,但是你在做過期的東西」。如果能把握這3個基本原則,又有充足的資金、糧草,成功的機率相對提高非常多。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廣告
知新聞年度報導
# 林羣 # 全福生技 # 生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