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大體老師3|AI無法取代!捐贈條件曝光「家屬捨得」最重要 醫學生時時感恩

社會
2025/07/24 18:25
Alex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志青/桃園報導】《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曾子對子襄說,聽聞孔子提到真正的大勇,就是合乎義理,即使面對千萬人,仍勇往直前。時至今日,有群人看透生死,想要在身後助人,因此生前簽下「遺體捐贈解剖志願書」,同意在臨終時,將一身皮囊捐給醫學院,供醫學生上解剖課使用,儘管面對千萬刀剮,仍堅持用身體展示人體奧妙。這群人也是醫學生行醫路上的第一個病人,透過解剖過程,直接感受生命與死亡,進而反思人生。這群人我們稱他--「大體老師」。

長庚大學大體老師近年勸募比例逐年增加。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大學大體老師近年勸募比例逐年增加。梁建裕攝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1. 大體老師的不可取代性:新聞強調「大體老師」在醫學教育中的核心地位,AI 無法取代其提供的人文關懷與實體學習經驗。
  2. 大體老師需經嚴格篩選,包含無重大創傷、無法定傳染病、無器官捐贈紀錄(除眼角膜),其中最重要的是捐贈者家屬的同意。
  3. 醫學生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文章指出醫學生會透過各種儀式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感恩與尊重,包括課前默禱及年度追思法會,展現醫學教育中對生命的人文關懷。

《知新聞》採訪這天,走進長庚大學第一醫學大樓「醫與藝」走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大型組織玻片海報,仔細一看都是人體組織,長庚大學解剖科教授兼主任莊宏亨見我們看得出神,要我們猜猜,這是哪個器官的切片,可惜全猜錯。進入大體解剖實驗室前,牆上一篇篇都是醫學生撰文感念大體老師的文章;另一旁的追思廣場上更是掛滿醫學生親手摺的感恩紙鶴。

長庚大學解剖科教授兼主任莊宏亨,過去31年經手300位大體老師。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大學解剖科教授兼主任莊宏亨,過去31年經手300位大體老師。梁建裕攝

早年學生聞到福馬林落淚 長庚解剖室空調翻新

早年各校的大體解剖實驗室,都會瀰漫著福馬林強烈且刺鼻的味道。莊宏亨說,「早期我們學生一進大體實驗室就有人哭了!」當時環境沒有現在這麼好,一進來就可以聞到福馬林的味道,「熏得很多學生哭了,以為自己來到停屍間」。

如今整個實驗室空調設備翻新,空氣與一般實驗室無異,加上整體環境融合人文、藝術、醫學等元素,解剖科早已不再是冰冷的代名詞。

長庚解剖科教授莊宏亨說明,解剖學是醫學的起始。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解剖科教授莊宏亨說明,解剖學是醫學的起始。梁建裕攝

解剖學是醫學的起始 大體老師從不抱怨

莊宏亨表示,「解剖學是醫學的起始」,醫學生真正接觸人體是從解剖學開始,因此解剖學結合了人文教育及醫學知識。大體老師需面對醫學生千刀萬剮,每名學生都很清楚,絕對有割錯,畢竟才剛開始學,「但大體老師從來沒有抱怨」,希望醫學生從錯中學,未來臨床上不要割錯。

長庚大學解剖科助理教授陳學亭說明大體老師的要求標準。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大學解剖科助理教授陳學亭說明大體老師的要求標準。梁建裕攝

大體老師標準嚴格

想要成為「大體老師」的要求嚴格,以長庚大學為例,首先不能是法定傳染病患者,其次是大手術未癒合或車禍、墜樓等嚴重創傷,曾摘除器官或同意器官捐贈也不行(眼角膜不在此限);此外四肢變形或萎縮彎曲,過重或過輕,溺斃、嚴重水腫或腹水者同樣也無法成為大體老師。另外,死亡過久或出現腐爛,甚至自殺及未滿16歲都不能捐贈遺體。

負責捐贈評估的長庚大學教學遺體勸募中心總幹事、解剖科助理教授陳學亭表示,總結來說,最重要的是3件事情,首先是「大體是否完整」,因為要給醫學生解剖課使用,希望大體越完整越好,像是摘除器官或器官捐贈,就無法做大體捐贈,但眼角膜是唯一例外,「因為眼角膜對全身破壞來講,算是比較表淺的」。

其次則是有沒有辦法做「防腐處理」?陳學亭指出,防腐是透過注射福馬林灌注全身,如果生前遇重大車禍,「福馬林會隨著傷口流出去」,沒辦法做大體防腐,就無法成為大體老師;另外身體常處在水分比較充足的狀況下,想要注射福馬林也是沒辦法的,所以不幸溺斃、肝癌患者常見的腹水症狀,也沒辦法接受成為大體老師。

陳學亭說,最後是大體捐贈希望帶給社會正向觀感的,選擇輕生的大體也無法捐贈供教學使用。

長庚大學解剖科助理教授陳學亭兼任遺體勸募中心總幹事。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大學解剖科助理教授陳學亭兼任遺體勸募中心總幹事。梁建裕攝

長庚受領567大體老師 獨自勸募逐年漸增

長庚大學的大體老師多仰賴校內教學遺體勸募中心對外勸募,長庚醫院社工師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除推廣器官捐贈外,如遇癌症病患,則推廣成為大體老師。

陳學亭指出,長庚大學1987年成立至今,已經受領大約567位大體老師,來源除自有的勸募中心外,還包括北區多個醫學院共同組成的「北區八家醫學院遺體捐贈聯絡中心」,比例約為2比1,主要以長庚勸募為主。每年提供17具大體老師供近150位醫學生使用。

莊宏亨讓解剖科不再是冰冷的代名詞。梁建裕攝 zoomin
莊宏亨讓解剖科不再是冰冷的代名詞。梁建裕攝

大體老師有大愛 大體家屬願大捨

有意成為大體老師的民眾需填寫「遺體捐贈解剖志願書」,捐贈者往生後,家屬還要簽下「大體解剖研究同意書」,優先順序為配偶、子女、父母及手足。陳學亭表示,「能進來當大體老師,其實都是家屬捨得」,如果家屬不同意,也無法成為大體老師,所幸多數家屬都會尊重逝者生前的意願。

長庚大學醫學系及中醫系學生透過解剖課,直接感受生命與死亡,進而反思人生。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大學醫學系及中醫系學生透過解剖課,直接感受生命與死亡,進而反思人生。梁建裕攝

大體老師防腐耗時1到2年

每位大體老師在上台授課前,都需要1至2年進行防腐作業。陳學亭解釋,每位大體老師接回長庚大學後,都會先冰存,並根據《解剖屍體條例》第4條填具屍體報告書,送檢察官書面審查,6小時後才能進行防腐,完成灌流防腐到浸泡防腐,需耗時1至2年,「老師才會被請到解剖教室裡面做教學」。

大體老師家屬透過長庚大學舉辦火化追思感恩典禮,再次與已故家人重逢。林志青攝 zoomin
大體老師家屬透過長庚大學舉辦火化追思感恩典禮,再次與已故家人重逢。林志青攝

AI無法取代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教學時間為期1年,上學期主要是中醫學系跟醫學系學生進行大體解剖學習;下學期則是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護理、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呼吸治療系學生,針對已解剖大體老師進行觀察。

莊宏亨說,儘管科技發達,有越來越多的3D模擬影像,可以替代大體解剖與大體老師,但人體的奧秘,絕非電腦動畫能夠取代。

長庚大學老師也出席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感恩與感謝。林志青攝 zoomin
長庚大學老師也出席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感恩與感謝。林志青攝

醫學生時時感恩大體老師

陳學亭表示,醫學生每次上課前,都會花1分鐘為大體老師默禱,一方面祝福、感恩大體老師,另方面也是希望醫學生內省;下課前則要求學生把老師復原後,一起圍在解剖台旁,齊聲謝謝大體老師。「透過這樣子的方法,去提醒學生時時保持感恩的態度」,每年3月則舉辦「器官捐贈及大體老師追思大會」,所有中醫學系跟醫學系學生都必須參加,表達對大體老師無私奉獻的敬意。

長庚大學為歷年大體老師及器官捐贈者訂製專屬名牌,固定於牆面成「遺愛人間」供人瞻仰。梁建裕攝 zoomin
長庚大學為歷年大體老師及器官捐贈者訂製專屬名牌,固定於牆面成「遺愛人間」供人瞻仰。梁建裕攝

大體老師終火化晉塔

大體老師結束教學後,約莫暑假時,醫學生會重回學校,幫每位大體老師縫合,「他們有義務、有責任要把老師再回歸成原來的樣子。」陳學亭說,隨後安排入殮,每年6月左右舉辦「大體老師火化追思感恩典禮」,也是對大體老師的告別式,最後送到中壢殯儀館火化,家屬可將骨灰帶回家供奉,或是委託長庚大學晉塔。

相關新聞

獨家專訪|我的爸爸是大體老師!5年後任務完成 她穿水藍色洋裝送行淚憶父女情

大體老師2|一家四口都發願!血癌爸、罕病弟已奉獻 她和母齊約定遺愛人間

大體老師4|防腐技術員扮關鍵!從親自接體到「凍結時間」 曾遇老師頭七託夢喊冷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大體老師 # 長庚大學 # 大體老師捐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