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量子電腦是什麼? 黃仁勳憑什麼一句話戳破泡沫
【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黃仁勳上周在CES期間表示量子電腦要變得非常有用,可能還需要15到30年,隨後臉書執行長薩克柏呼應了黃仁勳看法,造成量子電腦股價狂瀉不止。外媒探討為何黃仁勳一句話戳破了量子電腦泡沫。

■相關新聞:量子電腦股價又崩了 臉書執行長跟進黃仁勳補刀「還要好幾年」
《The Motley Fool》指黃仁勳對量子前景的看法,重創IonQ和Rigetti Computing等公司股價。黃仁勳預測,將「非常有用的量子電腦」推向市場,可能需要15到30年的時間,並表示這些電腦所需的量子處理器(稱為量子位元)數量將是目前的100萬倍。
為何黃仁勳的話戳破了量子泡沫?《The Motley Fool》在14日的報導中指出,傳統電腦以零和1的二進位位元來儲存資料,而量子處理器(QPU)可以在量子位元(qubit)中同時儲存零和1,這使得它們能夠比傳統電腦更快地處理資料。
但是量子電腦比二進制電腦大得多,也更昂貴,而且它們在快速計算時往往會產生更多的錯誤。這就是為什麼它們仍然主要被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機構用於細分計算,而不是主流企業的更實際應用。因此,黃仁勳預測量子電腦在15到30年內不會成為主流,這聽起來是合理的。

輝達(Nvidia)花了大約20年的時間,將其遊戲和專業視覺化GPU(圖形處理器)發展成為資料中心的AI加速器。然而,IonQ和Rigetti等新興量子運算公司,均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合併上市,憑藉大膽的預測吸引了廣泛關注,許多投資人紛紛買入這些股票,導致其估值上升至迷因股票水準。這就是為什麼在黃仁勳發表言論後,相關股票都暴跌。
量子電腦是什麼?
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屬於多學科領域(包括電腦科學、物理學和數學的各個方面),可利用量子力學解決複雜問題,且速度要比傳統電腦更快。
量子運算領域包括硬體研究和應用程式開發。透過利用量子力學效應 ,例如疊加和量子干擾,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能夠比傳統電腦更快地解決某些類型的問題。
量子電腦可以在某些應用程式中提供這種速度提升,而這些應用程式包括機器學習、最佳化和物理系統模擬。最終使用案例可以是金融領域的投資組合最佳化或化學系統的模擬,幫助解決目前即使是市場上最強大的超級電腦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目前沒有任何量子電腦可以比傳統電腦更快、更便宜或更高效地執行實用任務。量子優勢是建立一個量子系統的門檻,以執行最好的傳統電腦在任何合理時間內都無法模擬的操作。
根據美國能源部在官網解釋,量子電腦是由「量子位元」(qubit)組成的電腦,其作用與當今數位電腦中的位元(bits)類似。
量子力學定律使得量子位元能夠編碼比位元多得多的資訊。透過操縱儲存在這些量子位元中的訊息,科學家可以快速為難題提供高品質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量子運算可能會徹底改變人類解決即使是最大的超級電腦也難以解決的問題的能力。科學家已在多個應用中證明了這些量子加速,包括資料庫搜尋。
美國能源部指出,研究人員希望量子電腦能夠特別擅長計算本質上是量子力學的物理系統性質。量子電腦可能還特別擅長解決最佳化問題,這涉及從大量選項中選擇最佳方案。目前可用的量子電腦還只是小型且雜訊較大的原型,但該領域正在迅速發展。隨著人類超越尖端的百萬兆級(Exascale)電腦,量子電腦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電腦領域的關鍵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