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人造肉Beyond Meat股價從飆升8倍到崩跌9成 6年時間就跌落神壇

財經 股市基金
2025/05/25 07:00
CC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Beyond Meat,這家人造肉新創公司,從明星股到股價崩跌的戲劇性殞落,2019年5月,Beyond Meat打著健康飲食、環保題材上市,股價一度飆升超過800%,成為2019年最佳的IPO之一,然而,到2024年,Beyond Meat股價已較高峰暴跌逾90%,目前已不到3美元,市值蒸發數十億美元。

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從明星股跌落神壇,圖為其產品。翻攝公司官網 zoomin
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從明星股跌落神壇,圖為其產品。翻攝公司官網

IPO後股價一度飆漲800%

這慘痛教訓再次證明,市場炒作機器如何將一個看似革命性的概念包裝成投資泡沫:持續虧損、競爭加劇、定價過高和客戶留存率低下等危險訊號被狂熱的市場情緒掩蓋。

華爾街見聞引述外媒報導,Beyond Meat在2019年5月上市時風光無限,這家植物肉替代品公司瞄準那些希望減少肉類消費但要保留口感的消費者,符合健康飲食和環保概念。隨著該公司及其他植物基肉類企業不斷改良口味,營收激增,股價飆升,與餐廳和零售商的合作夥伴關係不斷擴大,帶動消費者接受度同步提升。

公司股價在IPO幾個月內攀升超過800%,成為2019年表現最佳的IPO之一。Bernstein美國食品業研究分析師Alexia Howard回憶,「每個人都想要分一杯羹。每個人都想要講述他們的故事,這鼓勵人們嘗試這些產品。」

植物基肉類市場規模不如預期

市場研究公司Circana的數據顯示,整個植物基肉類市場在2020年達13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46%,這數字看似可觀,但與華爾街的預期相差甚遠。

當時華爾街分析師們編織著美麗的故事,市場預期植物基肉類能在肉類市場中獲得類似植物基飲料在牛奶市場所達到的市佔,華爾街有數據顯示,在10年內規模可達200億至300億美元,但這種對比充滿誤導性,植物奶替代品與植物肉替代品面臨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技術挑戰,華爾街卻選擇性忽視這些差異。

儘管圍繞Beyond Meat的狂熱情緒高漲,但對那些深入研究的投資者有幾個危險訊號顯而易見。首先,該公司仍在虧損,要實現獲利難度很高,Beyond Meat定價相較於傳統肉類存在溢價,也限制對價格敏感消費者的吸引力,這種定價策略最初奏效,但隨著新鮮感消退和競爭對手提供更便宜的替代品,這種策略也無法持續。

圖為Beyond Meat產品。翻攝官網 zoomin
圖為Beyond Meat產品。翻攝官網

10億美元可轉債後年到期

隨著熱情消退,客戶留存率成為一道難題,許多消費者嚐鮮過後並沒有成為老顧客,導致銷售成長不如預期。

此外,植物肉領域的競爭加劇。Tyson Foods和雀巢等老牌食品巨頭推出自己的替代蛋白產品,較小的新創公司也加入市場。供應鏈挑戰和生產問題更損害公司聲譽。

Beyond Meat在擴大規模以滿足需求時,品質難以維持一致。到2024年,Beyond Meat的股價較高峰暴跌超過90%,市值蒸發數十億美元,讓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

Beyond Meat的基本面數據堪稱市場最糟糕的案例之一,儘管產品線大幅擴張,公司預計2025年營收約3.3億美元,與6年前相比僅成長10%,營利率達-45%,更致命的是,10億美元可轉債將於2027年3月到期,這些債券目前僅以面值約17%的價格交易。

圖為Beyond Meat產品。翻攝官網 zoomin
圖為Beyond Meat產品。翻攝官網

市場談論革命性機會時應保持冷靜及懷疑

Beyond Meat從竄升到殞落為投資者帶來教訓,首先,任何被包裝成「顛覆性」的概念股都需要格外謹慎審視;其次,當華爾街分析師給出天文數字的市場預測時,投資者應質疑這些預測的合理性和可實現性。

最重要的是,這個案例再次證明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儘管植物基肉類概念聽起來具有環保和健康價值,但消費者的實際接受度、產品成本結構以及與傳統肉類的競爭力,才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

對於仍在考慮投資概念股的投資人來說,Beyond Meat的教訓是: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某個「革命性」機會時,往往正是最應該保持冷靜和懷疑的時候。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人造肉 # Beyond Meat # 健康 # 環保 # 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