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能源氫氟酸外溢!又稱「化骨水」劇毒害命 治療處理方式一次看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高雄三元能源鋰電池工廠今(7/14)晨發生火警,成品區大火燒到電解液,釋出氫氟酸,現場於上午10時許測到微量氫氟酸外溢,最高值0.774ppm,高市府急發細胞簡訊通知微量氫氟酸外溢,引發社會對此化學物質的關注。科技部「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曾指出,氫氟酸(Hydrofluoric Acid)是氟化氫的水溶液,具有刺激氣味與劇毒性,在坊間有蝕骨水、化骨水、白骨酸之稱,有劇毒性,若中毒恐致神經傳導阻斷而喪命。台中榮總歸結認識氫氟酸中毒及處理、治療方式一次看。

本文重點摘要:
1.高雄鋰電池廠火警致氫氟酸外洩:三元能源鋰電池工廠火警波及電解液,現場測得微量氫氟酸外溢,高市府已發細胞簡訊提醒。
2.氫氟酸劇毒性與危害:氫氟酸又稱「化骨水、蝕骨水」,具劇毒性且會穿透組織與鈣結合,可能導致神經阻斷、心律不整甚至致命,且初期疼痛感可能延遲。
3.用途廣泛、防護急救應周全:此化學品在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應用廣泛,工安需特別警惕,應穿戴防護裝備並利用六氟靈、葡萄糖酸鈣等進行除汙急救。

氫氟酸用途廣泛:半導體產業關鍵材料、常用清潔劑成分
科技部補助的「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曾在「科技大觀園」撰文指出,氫氟酸的用途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是清潔業常用的清洗劑,也廣泛應用於製造不鏽鋼和非鐵金屬的酸洗過程中,用以清洗表面氧化物與鏽蝕物。此外,氫氟酸更是石化製程中重要的催化劑。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半導體、面板、太陽能電池等高科技產業的製程中,氫氟酸是清洗與蝕刻製程最常用的化學溶液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傳統製造氫氟酸的方法是利用螢石與硫酸反應,但為符合工業級需求,各大化工廠商仍積極研發更高純度的製造方法。

恐致「蝕骨」致命危險:氟離子與鈣結合阻斷神經
氫氟酸在坊間有「蝕骨水」、「化骨水」、「白骨酸」之稱,其恐怖之處在於所釋出的氟離子腐蝕力極強,能直接穿透皮膚組織,並與體內的鈣質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氟化鈣。由於人體的神經系統運作需要大量的鈣離子和鉀離子,一旦鈣與氟離子結合,將導致神經傳導被阻斷,引發劇烈疼痛。更危險的是,鈣離子突然大量耗損可能進一步引發心律不整,甚至致命。

延遲性發作釀更大危害 認識中毒症狀與急救關鍵
最令人擔憂的是,初期接觸氫氟酸可能不會立即感到疼痛,症狀往往在數小時後才顯現,此時組織可能已遭受嚴重損害。因此,及時護理至關重要。例如,現場急救應迅速塗抹含2.5%葡萄糖酸鈣凝膠(Calcium Gluconate)以大量補充鈣質,或使用六氟靈(Hexafluorine)沖淋患處以稀釋氫氟酸。
台中榮總指出,氫氟酸的毒性可經由皮膚、眼睛、吸入或口服等途徑進入人體。大面積灼傷會造成低血鈣、低血鎂等電解質不平衡,導致心律不整、抽搐及心跳停止。皮膚接觸初期可能僅輕微泛紅,但隨著時間將出現劇烈疼痛,嚴重者可呈現泛白,產生三度灼傷,若不治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變形及永久性失能。眼睛接觸則會引起疼痛、流淚、結膜發紅水腫及角膜混濁,可能導致眼球組織破壞甚至失明。吸入揮發氣體會導致咳嗽、化學性肺炎,嚴重可能呼吸衰竭。誤食則會引起口腔、喉嚨燒灼感、潰瘍、吞嚥困難、腹痛,嚴重者可能腸胃道出血、食道或胃穿孔。

防護與急救至關重要:穿戴防護裝備、使用除汙劑並速送醫
預防勝於治療,台中榮總強調,在執行高危險性工作時,應配備適當防護工具,如氟化聚乙烯或橡膠材質的防滲手套、護目鏡或全臉面罩、橡膠材質連身防護衣及工作靴,並定時檢查防護裝備是否破損。若不幸被氫氟酸潑灑,應保持冷靜,立即使用六氟靈沖淋患處3-5分鐘,並將沾染的衣物以雙層袋子密封並標示為危險物質處理。若工廠備有葡萄糖酸鈣軟膏,可先以大量清水沖洗傷口後,再塗抹並按摩皮膚,但此軟膏不可用於眼睛。
送醫後,應向急診醫護人員強調為氫氟酸灼傷並說明是否已除汙。醫師將抽血並留院觀察,密切監測血中鈣、鉀、鎂離子濃度。患處會塗抹2.5%葡萄糖酸鈣軟膏或浸泡10%葡萄糖酸鈣液以中和毒性。嚴重壞死者可能需進行清瘡手術,有呼吸道灼傷者則會進行胸部X光檢查並給予相關治療。對於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台灣而言,氫氟酸是亟需廣為人知的化學品,強化工安意識與應變措施刻不容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