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宣布將成立國家主權基金 台經院建議可用超徵稅收
【林巧雁/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今天在520演說中宣布,將成立推升台灣經濟發展動能的國家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放眼全球投資國際市場,連結AI時代的主要目標市場。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今日受訪指出,央行一向不主張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建議資金來源可用超徵稅收、政府編預算,央行也可投一部分。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則指出,以前主權基金是避諱,今天總統已明確說要做,最近智庫都在談,已成趨勢,相信執行時間不會太久。
他說,以前國家資金多是投國內、防禦型投資,擴張型投資荒廢已久,成立國家主權基金有機會到美國或其他先進國家投資,顯得比較有意義,有戰略意義。比如覺得天然氣重要,可去投能源,企業去美國併購,政府也可以投你,專案計畫、研發都可以,純獲利、有前景的都可投,像是新加坡淡馬錫什麼都可投。
國家主權基金最早都是賣油的暴發戶國家,賺太多錢,必須要用買東西。央行已澄清不要操盤,邱俊榮建議,可由經濟部、國發會成立投資小組,有政府代表,也許以借款方式向外匯存底借錢,更靈活運用,以興利為目的。
張建一說,央行認為外匯存底不是央行的錢,其中包含外資、民眾的錢,主權基金不用外匯存底,可降低央行疑慮,央行也許可以投資千億、500億美元,其他以政府編預算的方式,或是拿超徵的稅收來投資。
他表示,超徵稅收因為是無法預期,徵收的稅金超過編列的預算,過去每年約4~5千億超徵,可撥出一些成立主權基金。
以外匯存底來說,從2020年至今,外資已賣出3.6兆匯出,張建一指出,如果提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可能影響央行的資產波動,要說服央行不容易。
此外,他也強調,主權基金的管理一定要「中立」,央行已經很忙了,要管利率、匯率、物價,不可能再去管主管基金,而且央行的任務不是「賺錢」,而成立主權基金有其戰略性目的。
更新:15:20(新增學者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