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高仙桂:政府針對3稅率情境推演 若降到10~20%影響可控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高仙桂今日於三三會發表談話指出,面對美國再度揚起關稅大旗、全球經貿體系動盪重組,以及中國內需趨緩導致的貿易逆風,台灣不僅要「穩住陣腳」,更要「看準機會、積極布局」,才能在這波變局中轉危為機。高仙桂強調,「我們非常能掌握變種中的機會,這場局不只是防禦,更是轉型的契機。」

美國關稅戰升溫 台灣列入高關稅清單
高仙桂說明,自川普再度上任後,美國加大關稅策略力度,重新將關稅作為談判與壓力手段。例如針對鋼鋁、汽車零件、半導體、藥品等項目進行徵稅,並於4月2日提出針對有對美貿易順差國家的關稅調升方案,將部分國家稅率拉高至11%至20%。
「台灣目前是被列入32個目標國之一,而中國則因報復美方,將美方關稅項目擴大至115個、甚至加入額外加徵,總體加到140至150個產品。」她指出,美國也同時推出高達90億美元的國內產業補貼方案,展現出強烈保護主義態度。
高仙桂分析,在新興科技領域,特別是AI相關產業,台灣處於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位置,「這不是選擇,是現實。台灣早就站在核心戰場裡」。
高仙桂指出,全球產業板塊的重組,會促使各國重新定位本國產業策略,並加快推出補貼、基金與法令措施強化本土產業。例如南韓的「出口應對戰略」、日本與美國的雙邊談判模式,以及中國與歐盟的補貼與投資基金,各國都在鞏固AI、大腦晶片、高階製造等戰略產業。
談判爭取關稅互惠與調降
「我們不能單方面讓利,而是要從零開始對談,建立互惠機制。」高仙桂表示,台灣目前對美貿易平均稅率僅1.7%,遠低於美國對外2.2%的平均水準,對等談判有據可依。而針對可能受影響的汽車零件、輪胎、保健食品等三大類別產品,政府會提供包括轉型補助、技術升級、產地多元化等配套。台灣可從美國擴大進口如原油、天然氣、大豆、小麥等農工產品,讓整體貿易結構更平衡。
3種情境推演:將是國際政治經濟板塊重組
高仙桂也透露,目前行政院團隊正針對不同談判結果進行三種情境推演,分為「低衝擊、中衝擊與高衝擊」三類產業衝擊情境。
低衝擊情境部分,關稅從目前32%降至10~20%,且優於韓國、日本等競爭對手,台灣影響可控;中度衝擊部分,關稅降至20~30%,可能使上百項產品出口受阻,但仍可透過轉單、轉廠因應;再來是不太可能發生的高衝擊情境:若維持32%高稅,未來5年對美出口將減少約20%,整體產值可能衰退7%。
高仙桂也說,「台灣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有超過70%是電子資訊產品,其中又以GPU、伺服器與半導體最為關鍵,而這些產品,美國離不開台灣。」
高仙桂強調,「這不是單純的貿易問題,而是國際政治經濟板塊重組,台灣不能只是被動應對,而要站在前面規劃未來。」高仙桂表示,台灣能否從這場結構重組中勝出,關鍵在於「政策的敏捷、產業的升級與社會的韌性」,「不是在打消耗戰,而是在推動產業第二次公共產權的大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