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舞首進奧運!舞力對決 比賽規則、花式動作一次看懂
【記者陳雍仁/綜合報導】今年巴黎奧運新增4項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新興運動,包括霹靂舞、衝浪、攀岩和滑板,其中霹靂舞項目有台灣一哥孫振參賽,最受台灣體育迷矚目,但霹靂舞到底怎麼比?《知新聞》特別整理霹靂舞在奧運的比賽規則與主要花式動作,讓體育迷們幫孫振加油之餘,不只看熱鬧,也懂看門道。
霹靂舞起源
霹靂舞的英文名為Breaking,是源於1970年代晚期的紐約南布朗克斯區(South Bronx),可以追溯到多種靈感來源,包括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的音樂、巴西武術卡波耶拉(Capoeira),和美國黑人兄弟會和姐妹會的步伐傳統。舞者統稱為「b-boy」或「b-girl」。
霹靂舞比賽規則
採「1對1」Battle方式進行,3局2勝制,今年巴黎奧運分為男、女子組各16人參賽。比賽由5位裁判進行評分,評分標準有6項包括創意、表演、個性、技巧、多樣和音感,其中創意和表演佔60%,其餘佔40%。
霹靂舞主要花式動作
搖滾步(Toprock)
搖滾步可以指稱任何以站立姿勢做出的舞步,通常會富有身體的律動,其自由度非常高。通常來說,breaking 舞者會以搖滾步開始自己的段落。從搖滾步銜接到其他位置較低的舞步如排腿、大地板稱作「go down」或「drop」。
排腿(Downrock/Footwork)
排腿為舞者以手支撐身體,以腳踩出步伐的舞步。其變形有以膝蓋代替腳的 knee rocks、以背代替手的 back rocks 等。
大地板(Power moves)
大地板為旋轉的動作,舞者通常會以上半身作為支撐,雙腳沿著圓形的軌跡轉動。大地板借鑒了一些體操的動作,如湯瑪士迴旋。大地板技巧對身體能力的要求較高,因人體的物理限制,型態也較能固定分類。基本分為旋轉類、倒立類、漂浮類、跳轉類、風車類、鞍馬類。
定格(Freezes)
以上半身支撐身體並保持不動的姿勢稱為定格。舞者會在音樂的重拍或是結束時定格以對上拍子,或是將定格與定格之間依照節奏做銜接(俗稱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