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巷子內遇見阿公 用影像定格的「沙卡里巴」記憶
【記者陳卓邦/台北報導】王建勳,1993年出生,在獨立出版的攝影集《盛り場》中,他將自己拍的黑白照片與里長阿公拍攝的照片結合,希望能打破時間的流逝,呈現時空交錯的畫面。
「盛り場」的日文發音為「沙卡里巴」,意思是「人潮聚集的地方」,是現在台南市中西區內的康樂市場,早期除了是成衣集散中心外,也有許多小吃林立,是十分熱鬧的地方,後來經歷了大火、原址重建與海安路十年拓寬工程的交通黑暗期,現在人潮已不如以往。
王建勳從小跟父親在台北生活,只有過年過節時才會特別回去台南探望阿公,阿公名為王登仕,在「沙卡里巴」開製服店,八〇年代時曾擔任多年的里長。在王建勳印象中,阿公從來不會提工作上的事,他只記得每次跟阿公走在「沙卡里巴」的街道時,左鄰右舍都會和他們熱情打招呼,不停用台語叫他「登仕孫子」,然後阿公就會帶他到親戚家開的「赤崁點心店」,瀟灑地點一份「Lunch」,來度過悠閒的午後時光。
16歲那年阿公過世,台南對王建勳來說依然只是個過節才會去的地方,直到上大學後有一次要和父親回去整理阿公留下的東西時,他發現了三本厚厚的筆記本,裏面全是關於「沙卡里巴」的報導與照片,原來是阿公當里長時,習慣將自己的豐功偉業用剪報和照片保存下來,裡面除了記載當年「沙卡里巴」熱鬧的場景,還有阿公十多年來參選里長時,穿梭在大街小巷拜票的記錄,更特別的是保存了民國77年「沙卡里巴」大火後,身為里長的阿公努力向政府爭取原址重建的資料和照片。
看著阿公對「沙卡里巴」所付出的努力和情感,王建勳開始思索為何自己沒有好好地去認識自己的家鄉,於是他拿起相機,循著阿公筆記本裡的照片和記錄,一步步在阿公曾走過的巷道中,拍下他所看見的「沙卡里巴」,並與阿公當時拍的照片相互融合,呈現出時空交錯的影像,他希望透過這樣的作品讓大家看見,其實「沙卡里巴」沒有被遺忘,只要有人願意繼續回來生活,昔日榮景就會一直都在。
未來他將會在「沙卡里巴」開一家獨立書店,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沙卡里巴」,王建勳說,認識他阿公的人現在都老了,當地店家都是二三代在顧,每次他回去拍照和籌備書店時,當地居民都不好意思跟他聊天,但其實他們私下都在口耳相傳「登仕孫子」要回來開店了,這對他來說就最暖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