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從「故鄉納稅企業版」看我們繳稅有被真心對待嗎? 讓繳稅人決定錢怎麼用
【專欄/吳連富】立法院會歷經多日的不斷電表決後,終於三讀通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原編列約3兆1325億元,審議結果共計減列約2075億元,刪減金額創下史上新高,歲出降為約2兆9248億元。
日本2014年提出「地方創生概念」
筆者在去年9月曾為文介紹日本故鄉稅(ふるさと納税)是日本政府2008年提出的制度,這個制度讓日本國民能自由選擇想支援的地方自治體,還可選擇支援的品項(如教育、震災或其他社福支出等),納稅者不只因幫助地方自治體而得到滿足感,還能扣除抵繳部分稅金。這讓地方自治體與納稅者呈現雙贏局面。
日本在2014年提出「地方創生概念」,2016年祭出「企業版故鄉納稅」,企業捐款至政府帳戶等同繳納稅金,該帳戶則作為「地方創生」專款專用,各地方自治體也提出自己的強化稅制,企業版的故鄉納稅則是專款專用於「地方創生」,基本上對企業有三個正向效果。
首先是,透過捐助對企業產生正面的形象加分;其次是建立起與相關地方各界的夥伴關係;第三是活用在地的資源並衍生未來的新事業。
台灣基金會僅能從事非營利事業無法鼓勵地方創生事業
台灣國發會也曾推出企業投資故鄉,包括認養創生新事業的提案、協助地方產品開發銷售、企業分部或據點進駐地方、捐贈地方創生專戶、投資地方建設等。但在台灣早就存在類似企業節稅措施,一般的企業、有錢人往往透過基金會節稅,一般公益性質的基金會,如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就有從事企業回饋社會等類似故鄉稅概念,只是沒說基金會能投資故鄉。
台灣的基金會僅能從事「非營利事業」,無法鼓勵地方創生事業,如果企業每年固定提撥一定金額到基金會,這資源更應該要投注地方創生。地方事業需要永續生存就必須要有一套穩定獲利模式,外界投注的資源才能被有效利用,但目前法規的限制使得基金會的資源只能支持地方非營利事業,反而成地方長期仰賴補助不符合創生概念。
今天我們希望除了生活較好之外,可讓更多人願意留在地方生活,應該將其轉成事業的概念,真的長出地方特色的事業體,永續經營。尤其是預算的去向,如果讓百姓或企業可做選擇,大概都不會希望讓政治人物這樣玩,國會議員的職責是制定長遠的遊戲規則給繳稅的百姓和企業,不是用來看戲嘆氣的。
來舉辦公投讓繳稅人有些自主性
日本故鄉納稅機制重要的目的,乃是透過制度的設計來達成不同層級間政府財政收入的重分配效果。尤其在地方政府間,受贈地方政府取得來自個人捐贈的收入,原來被抵減的地方政府則損失原本可收取的稅收,形成地方政府間的水平重分配,能彌補城鄉之間財政收入的差距,同時也鼓勵地方創生產業的發展。
如果可以再加上企業版故鄉稅的創新與活力,都應會比既有的分配模式更受到尊重與支持,即使直接拿日本的版本來抄,大概百姓或企業應該不會反對,來個公投讓繳稅的人有些自主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