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日債及英債相繼暴跌 全球開始陷入一場債務反思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從慘淡的債務拍賣到長期債券價格暴跌,過去1周固定收益市場的投資者似乎正在向各國政府傳遞一個明確的訊號:在目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若想進行長期融資,政府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借貸成本。

投資人要求債券風險溢價應上升
無論是美國、日本或英國,長期公債殖利率本周均出現大幅攀升。在美國,川普2.0前幾個月的混亂局面迫使投資人紛紛要求手中的債券能獲得更高的回報;日本和英國的長期公債市場也承受著類似的壓力。
對大型經濟體而言,過去很順利的公債標售日,如今已成為「債券義警」質疑政府財政揮霍和通膨前景的「主戰場」。尤其是在日本和美國,債券市場似乎對執政黨試圖推動的減稅政策似乎不買單。
財聯社引述外媒報導,蘇黎世保險集團首席市場策略師Guy Miller指出,「投資者正在形成共識—如果我們所處的世界債務繼續惡化,成長動力更脆弱,我們持有這些債券所要求的風險溢價就應該上升,這正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前國際金融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Robin Brooks周四在X上表示,新冠疫情之前的10年,通膨和利率都很低,這助長市場「赤字無所謂」的假象,甚至成為現代貨幣理論(MMT)的信條,結果是,新冠疫情期間和之後的時間,赤字都特別高,現在,我們正為長期殖利率上升付出代價。

美日英都面臨長債拋售潮
未來幾周,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將陸續進行更多10年及30年期公債的長債標售。
Miller認為,投資人正在對公債標售發起挑戰。理論上,政府本可透過縮減支出或增加稅收來安撫投資者,但在川普貿易戰衝擊全球經濟的陰霾下,財政緊縮幾乎已無從談起。
不難看到的是,近來無論是美債、英債或日債的拋售潮,都主要集中在長期債券。英國30年期金邊公債殖利率已觸及1990年代末期以來高峰;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攀升至5.09%,較3月上漲70個基點。而日本30年期和40年期公債殖利率則已升破3%。
拋售潮的根源在於所謂的「期限溢價」,即債券持有者因長期鎖定資金而要求的額外收益補償。
目前10年期美債期限溢價,投資人持有長期債券而非滾動短期債券所要求的超額報酬估算約為79個基點。在目前環境中,此水準依然顯得過於低廉,既低於2011年美國公務水準相近時期的數值,也遠不及1970年代滯膨時期5%的歷史高點。

美國政府未償還債務逾36兆美元
瀚亞投資固定收益團隊的投資組合經理Rong Ren Goh表示,「市場正在對期限溢價進行重新定價,這種擔憂曾一直縈繞在人們腦海,但直到問題出現時才會變成問題。」
他原計劃在10年期美債殖利率突破4.5%、30年期美債殖利率觸及5%時加碼長期美債,但近來美國預算案的進展與穆迪降級事件,已促使其改變策略。他指出,鑑於我們正處於未知領域,價格發現的過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我不會在目前的水平上匆忙布局久期(債券存續時間)策略。
截至2024年底,美國聯邦政府的未償還債務總額達36.2兆美元。其中,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債規模略高於9兆美元。

日央行可能持續升息減碼日本公債
然而,包含各國央行的外國投資者獲配比例,在最近一次30年期美債拍賣中已降至2019年以來最低點,僅58.88%,且自去年10月以來持續萎縮。很有趣的是,在美國主要海外「債主」中,同樣經歷債市風暴的日本和英國正好排前2名。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賓·布魯克斯指出,「更宏大的敘事在於財政赤字舉足輕重,財政政策影響深遠,財政空間並非無限,而財政困境絕非美國獨有。」
在日本,債券市場的擔憂,源於議員擬於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前推出新的財政刺激措施,這可能意味著政府將增加借款,而日本央行目前則正在試圖減少債券購買量。
這也引發當地市場有關期限溢價的類似疑問。10年期日本公債殖利率目前約為1.55%,自4月初以來上漲44個基點,進一步偏離日本央行0.5%的政策利率。三井住友DS資產管理公司駐東京宏觀策略師Masayuki Kichikawa表示,人們預計日本央行將繼續升息並減碼日本公債。

德國是G7唯一債務與GDP比低於100%經濟體
有業內人士表示,許多投資人可能正在思考,尤其是對於超長期債券而言,什麼樣的殖利率水準才與政策利率相符,且無需日本央行的購買支持。人們正在尋找這種平衡,這已成為一個反覆試驗的過程。
事實上,日本長期來一直面臨著巨額甚至是全球最嚴峻的債務問題—其債務與GDP比高達260%,在所有主要經濟體中遙遙領先。如果以該比例作為衡量,日債殖利率相較其他國家的債券殖利率,甚至還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有趣的是,在這場各國債務遊戲中,德國反倒可能成為一大贏家,儘管德國公債殖利率今年在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暗示著將增加借貸)後也大幅飆升,但它仍是7國集團中唯一債務與GDP比低於100%的經濟體。
在4月美債大拋售期間,投資人已紛紛湧向德國公債。蘇黎世保險的Miller表示,儘管德國做出支出承諾,但債務水準仍將維持相對較低,且長期來看經濟成長可能會獲得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