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神秘的第三聯盟葫蘆藥將揭曉 9隊整併宣告「大球員時代」落幕
【記者陳雍仁/特稿】當T1聯盟在2021年成立,台灣籃壇瞬間有了2個職業聯盟PLG和T1,戰國時代也宣告來臨,兩大職籃在球員網羅、行銷宣傳等各方面展開惡鬥,不僅造就出「大球員時代」,也讓球團的經營成本不斷飆升,成為新聯盟誕生的關鍵。
兩大職籃惡鬥 球員薪資猛爆性飆漲
台灣籃球曾經陷入好長時間的黑暗期,球員薪資始終難以提升,長期處在低薪狀態,導致優秀球員不斷出走,直到現在因為兩大職籃聯盟的出現,球員們的薪資待遇獲得爆炸性的成長,也因此吸引許多旅外球員回流獻技,絕對是台灣球員及球迷之福!
但另一方面,球員薪資的猛爆性飆升卻讓球團因此掉入經營困境,畢竟相較於SBL時期,目前職籃的薪資待遇已提高到2倍至3倍之多,但如此驚人的調升幅度並非因依據球團營收和獲利,單純淪為球團之間瘋狂「砸銀彈」的無止境競價,即使是UBA選秀大物,卻可在還未於職籃戰場上打過任何1場球的情況下身價飆高到年薪300至500萬元,這無非造成球團經營上極大的壓力,為了爭取潛力球員的加入,被迫不斷加碼。
球團經營成本飆升 難有獲利空間
球員薪資的過度膨脹,壓縮了球團的獲利空間或可能性,目前兩大聯盟多數球團的球員薪資佔比都達球團總成本支出的5成至6成,這樣的成本佔比極度不合理,也讓球團經營遭遇極大的困難。若球團不願提高預算支出,為了應付球員的薪資,只能縮減行銷的投入,如此一來,球團的經營將會變得被動與消極,逐步走回SBL的老路;但即使球團願意增加預算來應付球員的高薪資,但入不敷出的窘境,只會讓球團的虧損愈來愈大,最後走向收攤的命運。
SBL時期,球團每年的經營成本多落在3000萬至4000萬,但到了PLG和T1兩大職籃惡鬥時代,球團的經營成本已經飆高3倍之多,甚至部分球團每年預算動輒破億元,但單靠周邊商品銷售、票房及贊助等收入,根本入不敷出,即使為了「老闆喜愛」、「企業形象」兩大理由成立球隊,但在「無法獲利」的情況下,將會影響到球團長期經營的意願。
9隊整併新聯盟 遊戲規則重新訂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聯盟」的誕生似乎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現在所謂的「新聯盟」其實換湯不換藥,9隊班底都來自PLG和T1聯盟,只是被整併進1個「新聯盟」,但透過整併,球團們將可重新訂立遊戲規則,例如:團隊薪資上限、豪華稅等,避免因為兩聯盟的惡性挖角,導致球員薪資無限膨脹,所以可以預想,若「新聯盟」真的成立,「大球員時代」將劃下句點,球員的真正價值也才能顯現,只有真正的球星才能拿到高薪。
目前「新聯盟」打著壯大籃運、整合資源的大旗,納入所有有意願加入的球隊,也呼籲尚未加入的2支球隊能夠上車,一旦剩下2隊也搭上末班車,台灣籃壇可能將繼續維持11支球隊榮景,至於台灣籃球市場是否足夠支撐11支球隊存活,最終很可能將會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撐不下去的球團將自動退場,讓台灣職籃可以慢慢走向正常、合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