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專題1|弊案、陳抗、蟑螂頻傳成阻力 「小屋頂」有望成新解方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政府積極拓展再生能源,目前以太陽光電佔比最高,未來持續被寄以厚望,希望能達成2026再生能源發電佔比20%目標。只是在太陽光電蓬勃發展之際也衍生不少問題,包括陸續爆發弊案、地方民眾抗爭以及外商受到黑道勒索退出台灣市場等,為此,政府除了祭出補助也建立平台以打擊綠能犯罪,廠商雖認同政府獎勵及防弊措施,但業者為避免紛爭,目前更傾向發展「小屋頂光電」,專家也認為,小屋頂光電對環境影響較低,也較能規避環評與土地使用爭議。
太陽光電前11月佔再生能源比重47%
政府規劃台灣在2025年核能全面退役後,預計天然氣發電佔比提升至50%、燃煤降至30%、再生能源達到20%,台灣持續努力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推動能源轉型。
由於生質能等其他再生能源趨近飽和及發展較不易,政府正積極朝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發展,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以去年前11月來看,太陽光電佔整體再生能源發電比重高達47%,仍居各種綠能之冠,也是政府要達成再生能源發電佔比20%的主力,只是在政府積極發展太陽光電之際,卻陸續爆發一些弊案、外商遭黑道勒索「決定退出台灣市場」或是民眾陳情抗議太陽能光電板「與民爭地」等事件,成為產業發展變數。
企業朝屋頂型光電耕耘
儘管太陽光電發展出現雜音,但看好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決心,許多企業陸續轉往發展「小屋頂光電」,大同策略長丁爾昆表示,公司1、2年前就布局智能屋頂光電市場,那時就確立以「屋頂光電」為核心策略,透過「化零為整」模式,將分散的屋頂資源匯集,逐步壯大整體規模,除了能跳脫土地限制,同時也有地面型光電面積大的優勢。
丁爾昆說,台灣因土地面積小且環評程序繁複,地面大型太陽能場的開發不僅時間冗長,有些地區還需克服居民反對聲音,相比之下,屋頂型光電不涉及土地使用爭議,更不會佔用農地,成為未來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理想選擇。
「我們選擇反其道而行,化零為整,將眾多分散的小型屋頂整合成一個大型光電系統。」丁爾昆形容,這策略已在公有建築物、學校與企業工廠的屋頂光電專案中展現成效。目前,大同在公有建築屋頂太陽能板設置率佔約8成,成績相當亮眼。
丁爾昆也透露,民營企業如美利達(9914)的工廠屋頂和停車場,也採用大同的光電技術,目前除了宜蘭的小學,下一步也將擴展到學校與民營企業。
目前大同在屋頂光電的總裝置容量雖尚未達GW級,但已奠定穩固基礎。至於屋頂型的發展劣勢?丁爾昆坦言,目前屋頂型相較於地面型光電,土地還是相對有限,還沒吸引市場高度關注,但透過穩步累積分散的小型專案,最終可形成龐大規模。
他也表示,政府推動太陽光電政策的循序漸進確實有助於整體產業發展,會尊重主管機關的考量,並全力配合政策方向。
相關新聞:
光電專題3|魚電、蝦電、農電走出一片天 2025發展卡在這關
聯合再生推全黑霧面太陽能模組
針對屋頂型光電市場,聯合再生也推出全黑霧面太陽能模組,具有防炫光特性,特別適合對光污染有高敏感度的都市大樓和住宅、學校及機場周邊等地區。全黑外觀設計更迎合高端住宅及豪宅市場,能有效解決傳統藍色反光模組影響建築美觀的問題,也讓住戶對於在屋頂設置光電板的包容度更高。
聯合再生主管表示,「很多豪宅業主擔心太陽能板反光會降低居住品質,全黑霧面模組就可以避免,且其外型與周邊建築融為一體,特別適合高要求的用戶。」
屋頂型太陽能板可減少電力消耗
茂迪則在台南七股漁電共生案場養殖白蝦相當成功,毛利率上看3成以上,但總經理葉正賢強調,政府目前對漁電共生態度相對保留,只要牽涉到土地開發,包括地面型案場以及漁電共生,在審查上都出現拖延,致使過去一些機會都錯失,加上地方陳抗,已不再具備開發價值,倒是茂迪過去1、2年在屋頂型太陽能耕耘頗有斬獲,2023年底掛錶量約39MW,2024年底已進展到67MW,成長迅速並挹注不少業績,看好未來成長空間。
專家指出,屋頂型太陽能板在台灣除了可以解決土地資源有限問題,相較於地面型太陽能場通常需要繁瑣的環評程序,並可能因涉及農地轉作或土地用途爭議而延誤項目進度。屋頂型太陽能板因設置在既有建築物上,審查程序也較不繁瑣。
此外,屋頂型太陽光電對環境影響較低,也較不會涉及生態環境破壞,特別是農地轉作光電可能帶來的農作物生產減少等問題,且接近用電需求點,更可以減少電力損耗,例如工廠學校或企業建築,可以大幅降低電力傳輸損耗。
政院祭出小屋頂光電獎勵擴增太陽光電
為了推動小屋頂光電,行政院會去年拍板通過為期4年的「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針對屋頂面積小於1000平方公尺(302.5坪)的私有建築物,經濟部今年起每年撥款10.2億,祭出每案最高30萬元的太陽能光電板設置獎勵補助。
經濟部表示,計畫交由地方政府執行,地方政府可加碼獎勵。而家戶申請流程也簡化到僅需備申請表、身分證明文件、設備登記文件、領據、存摺影本等五樣文件就可以申請。
推動太陽光電潛在隱憂
針對政府極力推動太陽光電發展,雖然有廠商為了避免麻煩,重心轉往小屋頂光電,至於地面型,有業者不諱言指出,最大的難題還是土地跟人。首先,台灣適合的土地有限,從環評到申請建照等行政流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其次,案場周遭的居民也常常會影響開發,居民面對自家土地即將變成太陽能廠,會有一種不捨的心情,加上擔心有汙染等問題,所以才會不時出現抗議場面。
事實上,政府為解套「農地爭議」,經濟部與農業部共同研擬「快篩表」,預計今年出爐,將可提升光電開發涉及農地變更程序的審查效率。快篩表將以負面表列的方式,優先排除不適合的區域,讓業者縮短開發時程。
據初步規劃,凡屬「非特定農業區」、「非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非政府核定養殖漁業生產區」、「非漁電共生推動範圍」,以及「變更使用面積不超過2公頃」等類型的土地都列入可開發區位。至於環境敏感區、灌溉排水區等具爭議的地點,目前仍協調中。
經濟部研擬快篩表解套農地爭議
至於在打擊太陽光電弊案部分,經濟部已經與法務部聯手,並攜手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綠能產業健康發展。經濟部與法務部成立「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截至2024年9月底,檢察機關已偵辦136件案件,羈押33人,起訴91人。
刑事局南部打擊犯罪中心月前也接獲通報,雲林一起太陽光電板案因施工品質不佳驗收未過,高雄中包商慘遭解約,雖中包商已交付約800萬元給下包商,對方卻找來地方角頭兇狠追討500萬元,警方調查發現,下包利用廉價建材施工賺取價差,品質低劣,還於法無據追債,於去年11月將陳姓等6名「綠能蟑螂」查緝到案,全案依法送辦。
經濟部也祭出三大策略強化綠能犯罪防範措施,包含「明確化中央與地方作業規範」、「設立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加強司法合作打擊綠能犯罪」,設立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後,經濟部提供個案式追蹤服務,也與司法單位合作,針對20MW以上大型案件建立管控機制,與農業部、內政部等單位協作確保審查程序透明,以期能讓太陽光電快速又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