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憂鬱症患者激增 教團籲學生健檢納入身心健康評估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今天(4/23)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國教行動聯盟指出,近3年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患者急速增加,且15歲到24歲自殺死亡人數,9年間增加2.14倍,呼籲衛福部與教育部合作,在學生健康檢查,全面導入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量表,避免校園悲劇一再發生。

國教行動聯盟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據統計,台灣15歲到24歲自殺死亡人數,從2014年每十萬人口5.1人,上升到2023年10.9人,9年間增加2.14倍,且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公布的「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近三年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患者急速增加,尤以國中階段學生最為明顯,顯示憂鬱症發病年齡持續下降,調查指出,高達70%的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這些自傷現象正逐年向年齡更低的國小階段推移。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賴柔吟指出,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與成人不同,可能以易怒、暴躁、失眠、身體不適等非典型形式呈現,青少年也難說清楚自己的感受,因此不易被教師、家長或青少年自身,察覺到真正問題,直到出現嚴重自傷或自殺企圖時,才被師長察覺,往往為時已晚。

台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指出,國健署與台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近年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檢核表」,可完整評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效預防青少年陷入嚴重自傷的精神健康危機。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強調,應透過衛福部與教育部合作,將此量表納入每學期例行的學校健康檢查,並由青少年親善照護機構,提供專業判讀與追蹤輔導,才能及早發現並有效介入。
國教行動聯盟建議,衛福部應於今年9月開學前,完成身心健康量表電子化,教育部則應修訂「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附表,將心理健康評估,列為學生健康檢查的必要項目。當學生被評估出心理健康風險較高時,學校應立即透過親善醫院,轉介進行專業諮詢與治療,並透過完善的訊息連結,使醫療端、學校端及家庭,能迅速獲得資訊並協調介入,接住每一個孩子。

針對國教行動聯盟呼籲,在學生健檢納入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量表,教育部回應,目前學生就學及生活適應情形,是由各校於每學期進行高關懷學生預防篩檢及輔導機制辦理,國教署會持續督導主管學校,以及各地方政府督導其主管學校,校內輔導處室應落實適時適性提供輔導,並透過心理適應量表施測,篩選出高關懷學生,即時導入專業服務資源。
教育部也說,國教署持續推動「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加強自殺防治工作橫向聯繫、增進跨部會溝通協調機制,並結合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提供學生「心理衛生諮詢服務」。
知新聞關心您:生活沒有過不了的難關,珍愛生命,擁抱希望,衛福部安心專線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