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風電專題1|催起來!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差最後一哩 最佳風場面臨4大挑戰

能源
2024/12/13 18:46
芮內 文章

【記者吳珍儀、李宜儒/台北報導】台灣夏季充沛日照,冬季東北季風帶來強勁風力,成為世界最優良風場之一。台灣離岸風電自2017年示範區開始發展迄今,僅短短7年已佔綠能比重達2成,成為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主力,隨著區塊開發3-2期5家得標廠商已送件簽約,2028年裝置容量將從目前約2.4GW增至7.9GW。但是,離岸風電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挑戰,除了之前國產化鬆綁紛爭之外,廠商也點出風力設備、工程船舶不足以及銀行融資不易等問題,都是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分享 連結 下載App
國內離岸風電發展已邁入第三階段第二期,圖為苗栗後龍外海風車。沈君帆攝 zoomin
國內離岸風電發展已邁入第三階段第二期,圖為苗栗後龍外海風車。沈君帆攝

3-2期5家獲配業者已送件辦理簽約

離岸風電是近年來台灣快速崛起的再生能源,發展腳步甚至居亞洲之冠,因為台灣不具開發經驗,且處在多颱風與地震的環境,因此採取「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3階段開發策略,從2017年4月28日海洋風電2部機組商轉後,揭開台灣離岸風電發展序幕,之後再經過風場規劃場址競價,目前已邁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

原本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訂2026年起每2年新增3GW(10億瓦)裝置容量,並採競價選商模式。然而,3-1期雖已於2022年9月底完成選商,但受全球通膨、升息及船隻短缺影響,風場建置成本大幅上升,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談判陷入僵局,CPPA又是銀行授信關鍵要素,由於風場建造成本高達千億元,在融資計劃受阻下延遲進度,因此,經濟部能源署同意3-1期風場的通案延長1年,原定的併網年限由2026至2027年,延至2027至2028年。

至於3-2期(併網年度2028至2029年)選商結果於2024年8月公布,5家獲配業者及風場為「森崴」又德、「風睿」海廣,「CIP(哥本哈本基礎建設基金)」渢妙二號、「科理歐(Corio)」的海鼎一及「德能英華威」的德帥風場,這5家廠商在今年11月11日均已送件辦理簽約;3-3期規劃受3-2期影響,目前時間尚不明確,須待3-2期情勢明朗後才能啟動。

國產化限制讓歐盟狀告WTO

台灣在發展離岸風電過程中,也同步推動國產化政策,然而,國產化卻導致離岸風電進度延遲,因此經濟部長郭智輝多次表示將鬆綁限制,因為國產化之故,今年7月,歐盟也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控訴台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後來在經濟部承諾3-3期不強制國產化,至於3-2期得標廠商若因國產化零件無法如期供應,導致延期商轉,可申請個案審查,經濟部將允許廠商依其實際能做的範圍去執行,讓風電如期商轉,才讓台、歐雙方爭議暫時落幕。

不過,因為郭智輝有意放寬離岸風電國產化限制,也引發本土風電供應鏈廠商不滿,還透過管道向行政院長卓榮泰告狀。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更憂心,政策變動可能導致買家及銀行團態度轉趨觀望,世紀集團今年光是在中水下基礎資本支出高達200億,一旦風電國產化鬆綁,對風電供應鏈投資將全部泡沬化。

若以經濟部公布的國產化調整方向:3-1期國產化要求維持不變,3-2期將採取個案審查方式適度鬆綁,至於3-3期則朝開放方向進行討論,為業者提供更多靈活性,對於本土供應鏈及外商而言應該算是折衷方案。

經濟部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一度讓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控訴台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梁建裕攝 zoomin
經濟部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一度讓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控訴台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梁建裕攝
廣告

發展離岸風電也要讓產業鏈完整落地

除了國產化引發的爭議之外,森崴能源又德風場在3-2期獲配700MW,森崴能源總經理胡惠森也點出開發風場主要挑戰為工程船與融資風險。森崴在國產化勝出的關鍵,是投入超過200億元打造4艘工程船。風電廠商透露,「目前市場主要的工程船,基本上還是歐系廠商,而租用工程船報價是時價制,最高甚至曾出現過1天租金要百萬美元的誇張行情。」

胡惠森對於台灣的風力資源相當有信心,他曾指出,1年8760小時,平均約有3800~4000小時是適合風力發電,既然台灣具有良好風力資源,要發展離岸風電,也要讓產業鏈完整落地,畢竟風機的使用時間可是長達20年以上。

在融資問題,他也指出,台灣本土金融機構因對風電產業仍不熟悉,主要還是要尋求外國銀行,但因為額度有上限,建議政府可以組成大型國家基金,協助發展離岸風電。

其他風電廠商則指出,安裝風機裝置的時間很快,大概1年多就可以完成,但現在的問題是融資問題,銀行端要求的,就目前台灣的狀況很難達成,政府要想辦法解決,不然大家就只能拖下去。

為利於業者融資將國家融保成數提高至8成

廠商透露,一個規模上千億元的風場案,大約有7~8成的資金都需要透過銀行融資,但銀行端並不是風電場,有拿到售電合約就好,還要看購電業者的信用評等以及售電價格。

「信用評等是最難的,銀行端要求要有A-信用評等客戶的合約才會通過,雖然有聽說可以稍微低一點,但台灣購電廠商主要還是中小企業,很難有信用評等。」廠商坦言,之前台電因為是國營企業,因此銀行端很容易就會同意融資。

另外一個是售電價格,廠商分析,以成本來計算,每度電的售價大約要6元,目前市場的成交價格也大約在附近,國內有某大廠喊出「每度5元以下通通收購」,但這樣的價格是虧本售電,銀行端也不會同意。

經濟部能源署則指出,離岸風電發展邁入區塊開發階段,2026~2031年預計有1.08兆元融資需求,國發會、財政部及經濟部已推動國發基金與8大官股銀行共同提供融資保證整體量能可達900億,且針對適用在開發商專案融資的綠能建設,國家融資保證成數由6成提高至8成,以提高銀行參與風場專案整體授信保證,提升官股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離岸風場誘因。

離岸風電投資金額龐大,約有7~8成需透過銀行融資。沈君帆攝 zoomin
離岸風電投資金額龐大,約有7~8成需透過銀行融資。沈君帆攝

銀行對離岸風電持較保守態度

只是多數銀行對於離岸風電仍抱持質疑態度,因為「不知何時才能發電?台灣又有颱風,覺得風險太大!」

某公股高層就表示,「未來貸款合約考慮要求一些條件,比如要完全蓋好風場,才能轉賣,或是只能出售一定比例股權等。」其他銀行也透露,希望要求每月現金流必須高於還本付息一定的倍數,剩下的資金才能作為開發商發股利或其他營運支出。

一銀表示,過去參與離岸風電貸款考量上,多會挑選知名企業、評鑑合格的承包商,挑大品牌、大企業較安心,若有母公司擔保更好,過去承作過中鋼、中能案。對離岸風電的聯貸態度的確較保守,以穩健營運為風險主要考量,「不會找私募基金投資的風場,因為擔心不知何時轉賣出場、可能倒帳不付錢!」

除了貸款體的信用考量,興建的離岸風場何時才能運轉賣電?颱風是否會影響運作等?都是銀行團實際考量點。

銀行認為,離岸風電不知何才能發電,台灣又有颱風,對於融資態度較保守。沈君帆攝 zoomin
銀行認為,離岸風電不知何才能發電,台灣又有颱風,對於融資態度較保守。沈君帆攝

隨著明年台灣即將步入非核家園,離岸風電在再生能源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前10月離岸風電佔再生能源比重超過20%,較去年同期增加6個百分點,是增加幅度最大的再生能源,預計明年底裝置容量上看5.5GW,2026年以後推動經濟規模區塊開發,2026至2035年將釋出15GW,只是要順利達到這目標,除了須讓整體離岸風電環境更成熟之外,相關難題也須一一克服,才能加速離岸風電開發進度。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廣告
知新聞年度報導
# 離岸風電 # 融資 # 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