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喘、躺平狂咳竟是腎衰竭 領隊靠腹膜透析延續夢想工作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走沒幾步喘不停、躺下就狂咳只能坐著睡,竟是嚴重腎衰竭!46歲資深領隊陳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新冠疫情解封好不容易盼來旅遊業復甦,卻在此時確診末期腎病導致心衰竭,性命垂危,不願職涯因洗腎畫下句點,她決定採腹膜透析,台北榮總創新技術更讓需要緊急洗腎患者免2周等待植管傷口癒合,植管後隔天就能開始透析。

台灣末期腎病發生率、洗腎率冠全球
根據2022年國際腎臟病統計資料,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透析盛行率」,雙雙居全球排名之冠,而隨著人口老化,台灣自今2025年起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0%以上,末期腎臟病與透析(洗腎)治療照護,儼然成為國家的一大健康議題。
透析治療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台北榮總腎臟科主任林志慶表示,研究統計COVID-19疫情期間,血液透析腎友感染COVID-19住院的比例為腹膜透析腎病友的3至4倍,且感染者死亡率高達25%,導致疫情後,美國與亞洲各國積極推動居家透析治療。
腹膜透析時間、飲食彈性高
相較血液透析必須在醫療院所才能進行、感染風險較高且嚴重恐導致敗血症,腹膜透析具5大特點,成為近年國際優先推薦的治療方式。林志慶說,首先,腹膜透析時間及飲食彈性較高、免扎針,在家就能進行。
其次,根據尿液量和殘餘腎功能,可以漸進式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則從一開始就必須每週洗三到五次才洗得乾淨。腹膜發炎多為局部感染,平均每5年發生1次,也有人腹膜透析十幾年沒發生過腹膜炎,血液透析則平均每2~3年發生1次全身性感染,嚴重恐敗血症。
第三,腹膜透析通常洗了2-3年後仍保留殘餘腎功能、心血管風險較低,反觀血液透析平均洗了一年,尿液大多少於100cc。第四,腹膜透析五年累積存活率比血液透析高16%,血液透析每次洗的過程中會歷經血壓忽高忽低,對心血管來說非常危險,水分和電解質從很高變成過低,提高心律不整機率。
第五,腹膜透析可維持正常上學及上班,居家治療首選、旅遊行程較不受限。臺北榮總腎臟科醫師楊智宇建議,若腎友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領隊靠腹膜透析延續夢想旅遊工作
資深領隊陳小姐今日現身分享,2年前帶團到越南旅遊途中感覺身體不適,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回國後喘到走不動,檢查竟是腎臟嚴重受損導致心臟衰竭,確診後沒幾天病況急轉直下,北榮醫療團隊緊急為她血液透析,先降低血液中的毒素保命,陳小姐原本滿世界飛,不願意職涯被洗腎劃下句點,4天後決定接受植管手術改採腹膜透析。
陳小姐迄今腹膜透析1年多,仍從事熱愛的旅遊業,轉內勤設計旅遊行程,雖然不能說走就走,但還能安排行程,帶著藥水就能上路,吃得好、睡得香,比血液透析自由一些,不用每週跑醫院。
北榮創新植管手術讓緊急洗腎不用等
過去腹膜透析之前,病患需進行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傳統腹腔鏡植管手術後需等待2週,等傷口完全癒合沒有滲液才能開始灌液治療。傳統經皮內科植管雖然術後只需等待1天,但因看不到腹腔內狀況,不適合曾經接受腹部手術或有腹部沾黏風險者。
台北榮總腎臟科團隊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傷口較小、復原快,腎友植管後隔天就能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且併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北榮已累積近200位腹膜透析腎友採用此創新的植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