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台師大學者與美國合作開發新技術 突破量子記憶體瓶頸

生活 文教
2025/01/14 14:25
六百 文章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台師大物理系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合作研究,成功突破量子記憶體技術的關鍵瓶頸,實現僅0.65奈米厚的量子記憶材料,還能在極低溫下穩定運作。這項研究突破將為二維材料與電子科技發展,帶來新的改變,此一研究也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分享 連結 下載App
台師大團隊與美國合作,實現僅0.65奈米厚的量子記憶材料,登上知名國術期刊。台師大提供 zoomin
台師大團隊與美國合作,實現僅0.65奈米厚的量子記憶材料,登上知名國術期刊。台師大提供

台師大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該校物理系教授陸亭樺、藍彥文、博士後研究員張文豪,與台師大玉山學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葉乃裳、博士生郝篤行合作,完成這項研究。

台師大說明,這項研究專注於單層半導體材料,特別是具備強自旋軌道耦合與缺乏鏡像對稱性的結構,使得電子谷效應成為重要特徵。研究團隊發現,在低溫20K(克耳文)環境下,當施加磁場時,能夠破壞單層二硫化鉬(MoS₂)的能谷簡併,並引發晶格在實空間中的位移,進而產生明顯的電極化現象。

研究團隊透過設計特殊的場效電晶體結構,並在超低溫和高磁場環境下,發現了巨大的電滯現象,表現出類似鐵電材料的「蝴蝶型滯後」曲線。這項技術突破解決了傳統鐵電材料,在縮小至奈米尺度後無法保持電極化的難題,成功實現僅0.65奈米厚的量子記憶材料,具有非揮發性記憶特性,能在極低溫下穩定運作。

研究團隊合影,由右而左為陸亭樺、郝篤行、藍彥文、張文豪。台師大提供 zoomin
研究團隊合影,由右而左為陸亭樺、郝篤行、藍彥文、張文豪。台師大提供

研究進一步揭示,磁場誘發的非對稱晶格膨脹,破壞了單層二硫化鉬的鏡像對稱性,導致類鐵電極性有序的產生。這一現象提供了全新方法來操控單層材料的物理特性,也開啟了在極低溫非揮發性記憶體、超靈敏磁場感測器與奈米電子元件等技術應用上的可能性。

至於此一材料的應用潛力,台師大表示,這項技術為量子記憶體和記憶體內計算技術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新型記憶材料可以進一步縮小尺寸、提升儲存容量和運算速度,為量子計算領域帶來突破。

台師大也說,這項技術具有在極端環境下運行的潛力,特別是在超靈敏磁場感測器和奈米電子元件等領域,能成為未來高精度感測技術的理想候選材料。

廣告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廣告
知新聞年度報導
# 台師大 # 量子記憶體 # 半導體 #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