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轉癌風險評估突破!2類人肝指數正常仍需治療 台灣領先全球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慢性B型肝炎患者過去認為肝指數沒有明顯上升,處於「免疫耐受期」和「不活動性帶原期」,肝癌風險低可以不需要服藥治療,不過台大醫院和中研院最新研究提供全球更精準的評估指標,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表面抗原小於1萬IU/mL ,可及早用藥,不活動性帶原期表面抗原大於100IU/mL,不可忽視肝癌風險,需定期追蹤。

台灣自1986年實施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現在40歲以下很少B型肝炎患者,40歲以上約有100-150萬名B型肝炎患者。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指出,慢性B型肝炎病史有兩個很重要的時期:免疫耐受期和不活動性帶原期,前者是經由母子垂直感染,新生兒體內B肝病毒活性很高,可是肝指數正常。
不活動性帶原期則是進入e抗原陰性後,三分之二的病患其肝指數正常且病毒量很低,曾岱宗表示,這兩個時期在傳統上認為不需要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但只要肝指數明顯上升就稱為「免疫活化期」,就要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
然而,免疫耐受期和不活動性帶原期患者當中還是有些人的肝癌風險相對高,為了更精準評估肝癌風險,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團隊取得突破性進展,運用兩大世代長期追蹤資料,總計收案6,139 位慢性B型肝炎患者,中位追蹤時間21.7 年,提供全球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評估與治療決策全新依據。

針對免疫耐受期慢性B型肝炎患者,研究團隊首次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小於10,000 IU/mL者,前10年肝癌風險超過13%,表面抗原大於10,000 IU/mL者,前10年肝癌風險只有1.2%。曾岱宗表示,因此表面抗原小於10,000 IU/mL者,可考慮及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這是跟現行臨床指引不同之處,有助於界定真正低風險的免疫耐受族群,避免過度治療。
社區裡面超過半數是不活動性帶原期慢性B型肝炎患者,曾岱宗說,表面抗原小於100IU/mL患者,其肝癌年發生率僅為0.08%,遠低於國際建議的0.2%監測門檻,其肝癌風險與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族群相當,顯示這群患者已接近B型肝炎治癒標準肝癌風險非常低,追蹤頻率可以拉長。
但是表面抗原大於100IU/mL患者,肝癌風險不可忽視,仍需要每半年定期追蹤,高表面抗原濃度患者,可優先考慮新一代抗病毒藥物,降低表面抗原濃度,減少肝癌風險。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這項跟中研院的合作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突破研究,因為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太可能有這樣長期追蹤B肝的世代研究,而且對於其他較晚實施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的國家,幫助很大。
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的兩項研究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更為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