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揭台灣儲能市場「雙引擎」 估2030年經濟規模破2千億
【記者江星翰/台北報導】丹娜絲颱風重創台南,導致溪北地區災情慘重遲未復電,許多企業鼎力相助,以「儲能櫃」協助災區用電,成為對抗極端氣候的新利器,安永預估在「碳有價政策」和「RE100倡議」推升下,台灣在2030年有望迎來儲能商機10倍大成長。

由於台南溪北地區電力基礎設施損毀嚴重,讓復電作業變得更棘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台塑(1301)旗下長庚國際能源及多家企業,出錢出力在災區設立緊急儲能站,讓儲能設施成為關鍵救援力量。
儲能系統需求是再生能源的5-10%
儲能在電網系統肩負快速調節電能,可進行能量轉移或儲存再生能源輸出的電能。安永指出,由於再生能源具「間歇性」,像太陽光電依賴日照,不如傳統能源供電穩定,一旦電網系統頻率不穩或電壓變動過大,容易引起大規模停電。
安永以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發生大停電為例,當時再生能源即時供電占比逾6成,但雲層掩日、風速驟降等氣候因素,5秒內掉電15GW,導致伊比利半島電網保護系統「跳脫」,連鎖斷電波及高達6,000萬用戶。
換言之,當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比重拉高,儲能系統變得更重要。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執行副總馮熾煒表示,儲能系統可儲存電力,再將電能注回電網進行彈性運用,「儲能系統需求約再生能源的5-10%,若再生能源裝置容量20GW,就需1-2GW的儲能裝置容量。」
根據2050淨零轉型目標指出,2025年儲能系統裝置目標1.5GW,2030年擴大至5.5GW,馮熾煒表示,台灣儲能市場受惠「政策」和「企業」2大推力正快速成長,2023年經濟規模約200億元,預估2030年有機會來到2,000億元以上,呈現10倍速成長。

用電大戶條款、碳費開徵引導儲能發展
經濟部在2020年實施「用電大戶」條款,明定契約容量5,000瓩以上的電力用戶,必須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綠電及憑證。此外,安永提醒,2025年正式開徵碳費,一般費率為1公噸二氧化碳為300元。
馮熾煒表示,目前徵收對象以碳排放高且用電量大的企業為主,未來是否納入更多企業、碳費分階段調高等議題都是業界關注重點,他認為長期來看,政策引導更多企業朝向綠能及儲能發展的目標相當明確。

RE100倡議加速供應鏈減碳
RE100由氣候組織、碳揭露計畫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加入的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報使用進度。
安永指出,RE100成員逾400家企業,包括全球科技、金融、食品、服飾等多個行業龍頭,以及台灣生技、高科技、電信、金融等多家指標性企業,這些企業除了自身使用綠電,也會要求供應鏈廠商跟進,分階段朝100%使用綠電的過程,儲能系統的建置需求也會增加。
馮熾煒提醒,儲能系統屬於資本密集型專案,牽涉複雜的專案融資,需仰賴積極的財務規劃,建議評估儲能系統專案時,應評估投資的可行性並優化籌融資架構,才有助於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